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特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證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道冲所作的《观音大士赞》,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观音菩萨智慧与慈悲的崇敬。诗中以“眼”代替耳朵听音,象征超越寻常感官的修行方式,强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体现了佛教中“无分别智”的理念。诗人通过比喻帝珠网的交相辉映,描述观音菩萨的广大包容和各安其位的境界。
“三昧力”指的是佛教中的定慧之力,诗人认为这种力量能帮助众生超越声色束缚,达到解脱。观音菩萨被称为“观自在”,意味着她能观照宇宙万象,自在无碍。诗人赞美观音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不应执着于表面的幻象,因为这些描绘并非真实,而是应以智慧来领悟其背后的真理,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观音菩萨的虔诚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不详
杨子江心,波涛鼎沸。一苇可航,如履平地。
盖亦暂时之游戏,岂足以尽此老十万里西来之本意。
无位真人赤骨律,面门出入有谁知。
太虚元与渠同寿,庚申凭君子细推。
到与不到,一得一失。不是砒霜,便是石蜜。
舌端无眼如何吃,侍者刚要询端的。
莫怪同坑无异土,闪电未收轰霹雳。
汝蒸饭时吾著火,汝行益时吾展钵。
寻常恁么老婆心,自是你侬机不活。
机若活,夹山本无奇特事,百川倒流闹聒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