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城南枯树唐时物,每过山门一省寻。
已失婆娑当日态,托根曾不在山深。
这首诗是黄节在清末近现代初创作的,为胡夔文题戴鹰阿山水画册十二首中的第二首。通过这短短四句,诗人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唐时物象的怀念。
“城南枯树唐时物,每过山门一省寻。”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留恋之情。那棵枯树,如同见证了唐朝繁华与沧桑,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一根线。每次经过那座山门,诗人的心中都会浮现出往昔的景象,是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寻。
“已失婆娑当日态,托根曾不在山深。” 这两句则透露了一种淡淡的哀伤。那个时代的繁华已经逝去,那些生动活泼的景象如今只剩回忆。而那枯树的根,在现实中并未扎根于深远的山中,似乎也在暗示某种东西无法长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变迁无常的现实所展现出的淡定与哀伤。
不详
风淡帘栊花弄影,雨馀池馆燕争泥。
春光去就轻如叶,一任声声杜宇啼。
黄华十月愈风流,不把重阳作话头。
昨夜满林霜似雪,笑他红叶冷飕飕。
朝家日日有迁除,休说人才愧国初。
岩穴几多茅盖屋,安知不是孔明庐。
两间茅屋是谁家,浅水汀洲舞荻花。
牧笛数声红日晚,自惭身世客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