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人与自我心灵的关系,以及修行中的困惑与领悟。诗中提到“终日分别,只是分别自心”,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区分和辨别,实际上是在区分和辨别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的分别,往往导致了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扰。
接着,“堪笑念彼观音力,毕竟还著于本人”这一句,借用观音菩萨的智慧和力量,指出尽管人们寻求外在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最终解决的还是自己内心的困惑。这里的“著”,可以理解为束缚或依赖,意味着人们往往在寻找外部答案的同时,忽视了内在的自我觉醒和解决之道。
“黄头老衲,有理难伸”则描绘了一种困境,即即使有道理可言,也难以得到伸张或认可。这可能是指在社会或修行中,真理或正义难以被普遍接受或实现的情况。这里“黄头老衲”可能象征着一位年长的僧侣,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于世间的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
最后,“为什么有理难伸,贼是家亲”提出疑问,为什么道理难以伸张?答案在于“贼是家亲”,即真正的障碍来自于我们自己,就像家中的贼一样,是我们内心的贪欲、执着、恐惧等负面情绪在作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修行的真谛,即通过自我反省和内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表达,探讨了人在面对生活和修行时的困惑、挑战以及最终的觉悟过程,强调了自我觉醒和内在力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