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景命还将伯益传,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咏史五首》中的第三首,以夏后氏(夏朝的君主)和伯益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评论。"景命还将伯益传",这里的"景命"通常指天命或君王的使命,"伯益"是夏禹时期的贤臣,帮助禹治水有功。诗人暗示,即使夏后氏将重任传承给伯益,体现了对贤能者的信任。
"九川功大若为迁","九川"暗指九州的洪水,伯益的功劳在于成功治理了这些洪水。"若为迁"则引发思考,尽管伯益功勋卓著,但他的地位是否因此而有所改变,是否被迁升到更高的位置?
"讴歌终在吾君子",这里的"吾君子"可能指的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对伯益的赞美和颂扬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诗人强调了道德品质在历史评价中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岂是当时不让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贤能者可能遭受不公待遇的忧虑,同时也肯定了伯益的贤德,认为他即使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让位,也无损于他的美德。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咏史,赞扬了贤能之士的贡献,并对历史上的公正与否进行了反思,体现了范仲淹对于人才选拔和道德评价的独特见解。
不详
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斧钺为藩忍内侵,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烦鱼火明天意,自有诸侯八百心。
履癸昆吾祸莫移,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汉包六合罔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