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五首(其三)夏后氏

景命还将伯益传,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翻译

君王的使命继续由伯益传承,他的治水功绩巨大,该如何评价他的晋升呢。
赞美和歌颂始终属于我们的君子,他怎么会不尊重和让位于有才能的人。

注释

景命:君王的使命。
伯益:古代辅佐君主的贤臣。
迁:晋升或调动。
讴歌:赞美和歌颂。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让贤:谦让贤能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咏史五首》中的第三首,以夏后氏(夏朝的君主)和伯益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评论。"景命还将伯益传",这里的"景命"通常指天命或君王的使命,"伯益"是夏禹时期的贤臣,帮助禹治水有功。诗人暗示,即使夏后氏将重任传承给伯益,体现了对贤能者的信任。

"九川功大若为迁","九川"暗指九州的洪水,伯益的功劳在于成功治理了这些洪水。"若为迁"则引发思考,尽管伯益功勋卓著,但他的地位是否因此而有所改变,是否被迁升到更高的位置?

"讴歌终在吾君子",这里的"吾君子"可能指的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对伯益的赞美和颂扬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诗人强调了道德品质在历史评价中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岂是当时不让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贤能者可能遭受不公待遇的忧虑,同时也肯定了伯益的贤德,认为他即使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让位,也无损于他的美德。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咏史,赞扬了贤能之士的贡献,并对历史上的公正与否进行了反思,体现了范仲淹对于人才选拔和道德评价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315)

范仲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 字:希文
  • 生卒年:989-1052年

相关古诗词

咏史五首(其五)周人

斧钺为藩忍内侵,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烦鱼火明天意,自有诸侯八百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咏史五首(其四)商人

履癸昆吾祸莫移,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咏蚊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

钓台诗

汉包六合罔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