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挽陈检正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已故陈检正的深切怀念与追思。首句“忆昔都门道”,诗人回忆起往昔在京城道上的场景,引出对陈检正的追忆。接着,“光华辱宰卿”一句,既赞美了陈检正的才华与地位,也暗含对其为官之不易的感慨。
“丁宁话盐筴,纤悉见民情。”这两句描绘了陈检正关心民生、细致入微地了解百姓疾苦的情景,体现了他作为官员的勤勉与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丁宁”(叮嘱)和“纤悉”(细微),诗人强调了陈检正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体恤。
“一别惊时论,三年想颂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陈检正分别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他的怀念之情愈发深厚。诗人想象着三年后,人们会传颂陈检正的美德与功绩,这既是对陈检正高尚品德的认可,也是对诗人自己情感的寄托。
最后,“祇今空老泪,难使浊河清。”诗人感叹于自己只能以泪水表达对陈检正的哀思,而无法改变世事的无常。这里以“浊河”比喻社会的不公与混乱,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陈检正生前事迹的追忆,展现了他对民众的关怀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