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文康所作的《落齿》。诗中描述了诗人因年岁增长而牙齿脱落的自然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退之未四十,俄落六七齿”,以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为例,说明人到中年,身体机能开始衰退,牙齿也开始脱落。接着,“作诗十八韵,付之不得已”表明诗人面对这一自然规律,只能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接受。
“余生忝为士,隐独慎动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谦逊态度,以及在生活中的谨慎行事。接下来,“视父固不肖,行已颇有耻”则流露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遗憾,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夙怀心腹疾,久待旦晚死”表现了诗人对疾病的担忧和对生命终结的恐惧。“临镜照面目,自疑不是已”则是对衰老的直观感受,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变化,感到陌生和疑惑。
“去年冬至夜,节气冷于水。一齿忽焉落,易与拔毛比”描绘了牙齿脱落的具体情景,将这一过程与拔毛相比,强调了其突然性和不可抗拒性。
“今年落渐多,牢者无几矣”说明牙齿脱落的情况日益严重,剩下的牙齿已经不多。“譬彼熟瓜蒂,谁能强经纪”用熟瓜的瓜蒂比喻牙齿,形象地说明了牙齿的脆弱和易脱落。
“嚼物苦及龈,剔塞敢劳指”描述了牙齿脱落后的不便,咀嚼食物时疼痛难忍,清理口腔也变得困难。“糜粥与豆液,百物此可恃”表示诗人通过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来维持日常饮食。
“自念始半百,老态遽若尔”感叹自己虽已步入中年,但衰老的速度却如此之快。“亲宾爱莫助,候问空惊视”表达了家人朋友的关心,但面对衰老这一自然规律,他们也束手无策。
“情至亦可伤,理明聊复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既有对衰老的悲伤,也有对生命的理解带来的安慰。“天地有时老,红颜岂常美”指出世间万物都有衰败之时,人的青春美貌也不例外。
最后,“何以慰我怀,愿有读书子”表达了诗人希望后代能够成为他的慰藉,寄托了对未来子孙的期待和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牙齿脱落这一具体现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衰老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对后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