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放言·香芸(其十六)十二文》由明代诗人谢元汴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首句“天下皆兵甲,谁怜杨子云”,开篇即以“天下皆兵甲”描绘出战乱频仍的社会背景,紧接着以反问“谁怜杨子云”引出对文人命运的关切,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在动荡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孤独与无奈。
“桃花迷古渡,湘水吊天君”,这两句运用自然景物来营造氛围,桃花的迷离与古渡的荒凉,湘水的悠悠与对古代君王的凭吊,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面,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
“补阙勿忘柳,荣身焉用文”,这里以“补阙勿忘柳”暗喻在艰难时局中,不应忘记那些曾经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强调了人情的重要性;“荣身焉用文”则表达了对文采是否能真正带来个人荣耀的反思,揭示了在复杂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才华。
“人才多借面,练要植香芸”,最后一联进一步探讨了人才与社会的关系,指出在社会中,人才往往需要借助各种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而真正的修养和能力,如同香芸般,需要内在的培养和积累。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也是对个人成长路径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人性以及个人命运的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