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宇文融安辑户口应制

至德临天下,劳情遍九围。

念兹人去本,蓬转将何依。

外避征戍数,内伤亲党稀。

嗟不逢明盛,胡能照隐微。

柏台简行李,兰殿锡朝衣。

别曲动秋风,恩令生春辉。

使出四海安,诏下万心归。

怍非夔龙佐,徒歌鸿雁飞。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翻译

至德统治着天下,忧虑之情遍布九州。
常常想起这个人离去的根源,像蓬草飘摇,何处寻找依靠。
在外躲避频繁的战争征召,内心又因亲人朋友稀少而悲伤。
感叹未能遇到明君盛世,如何能照亮我这微小的存在。
在清正的官署整理行装,接受在华丽宫殿赐予的朝服。
离别之曲引发秋风哀愁,恩惠如春光照亮人心。
使者出使四方,使得天下安定,皇帝的诏书让万民归心。
遗憾自己并非能辅佐明主的大臣,只能像鸿雁一样独自飞翔。

注释

至德:高尚的品德。
劳情:忧虑之情。
蓬转:像蓬草随风飘荡。
依:依靠。
征戍:战争征召。
亲党:亲人朋友。
明盛:明君盛世。
隐微:微小的存在。
柏台:清正官署。
兰殿:华丽宫殿。
恩令:恩惠。
春辉:春光。
四海安:天下安定。
万心归:万民归心。
怍:遗憾。
夔龙佐:能辅佐明主的大臣。
鸿雁飞:独自飞翔。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张说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送宇文融安辑户口应制》。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和君主的颂扬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

“至德临天下,劳情遍九围。”开篇便描绘出一幅皇帝以德治国、泽被苍生的壮丽画面。这里,“至德”指的是君主的高尚品德,而“劳情”则表明君主对百姓的关怀之心,“九围”象征着全国各地。

接着,“念兹人去本,蓬转将何依。”诗人思索着人们离开了根基,将会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什么来作为依靠。这里的“人去本”暗示着战乱频仍、民生不安的时代背景,而“蓬转”则形象地表达了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容身的悲惨。

在“外避征戍数,内伤亲党稀。”中,诗人进一步描绘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景象。外有征战之苦,内有亲情断绝之痛,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嗟不逢明盛,胡能照隐微。”诗人感慨于不能遇见一个能够施展明德、照耀世人的君主。这里的“不逢”表达了对历史时机的无奈,而“照隐微”则表现了对理想君主的向往。

以下几句,“柏台简行李,兰殿锡朝衣。别曲动秋风,恩令生春辉。”通过对皇帝出巡和赐予臣下的具体物品的描述,再次强调了君主的恩泽与德政。这其中,“柏台”、“兰殿”都象征着皇宫,而“简行李”、“锡朝衣”则是皇帝赐给臣子的礼物,显示出皇帝对臣子的关怀。接下来的“别曲动秋风,恩令生春辉”更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换来赞美君主德政所带来的和谐与温暖。

“使出四海安,诏下万心归。”这里则直接表达了皇帝派遣使者以维护全国的安宁,以及颁布诏令让天下百姓的心都能够归顺于中央,这些都是对君主统治能力的一种肯定。

最后,“怍非夔龙佐,徒歌鸿雁飞。”诗人表达了自己无法成为像古代圣明君主身边的贤臣,只能空自吟咏、仰望那遥远的理想。这里的“夔龙”指的是古代传说中辅佐圣君的神兽,而“鸿雁飞”则是对那种超脱现实、高洁脱俗之境界的一种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皇帝德政的颂扬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展现了作者对理想君臣关系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深切期盼。

收录诗词(351)

张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政治家。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 字:道济
  • 生卒年:667年~730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

阴琯方凝闭,寒风复凄断。

宫似瑶林匝,庭如月华满。

正赓挟纩词,非近温汤暖。

形式: 古风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

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

正在亲人守,能令王泽深。

朝廷多秀士,镕鍊比精金。

犀节同分命,熊轩各外临。

圣主赋新诗,穆若听薰琴。

先言教为本,次言则是钦。

三时农不夺,午夜犬无侵。

愿使天宇内,品物遂浮沈。

寄情群飞鹤,千里一扬音。

共蹑华胥梦,龚黄安足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奉酬韦祭酒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庄见贻之作

闻君汤井至,潇洒憩郊林。

拂曙携清赏,披云觏绿岑。

欢言游览意,款曲望归心。

是日期佳客,同山忽异寻。

桃花迂路转,杨柳间门深。

泛舟伊水涨,系马香树阴。

繁弦弄水族,娇吹狎沙禽。

春满汀色媚,景斜岚气侵。

怀仁殊未远,重德匪专临。

来藻敷幽思,连词报所钦。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岳州行郡竹篱

山郡不沟郭,荒居无翳壅。

爱人忠主利,善守闭为勇。

苟非小勤瘁,安得期逸宠。

版筑恐土疏,襄城嫌役重。

藩栅聊可固,筠篁近易奉。

差池截浦沙,缭绕缘隈垄。

矗似长云亘,森如高戟耸。

预绝豺狼忧,知免牛羊恐。

闾里宽矫步,榛丛恣踏踵。

始果游处心,终日成闲拱。

形式: 古风 押[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