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夜宿的宁静画面。首句“十里荒荆路欲迷”以荒芜的荆棘路引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感,暗示了诗人行路之难。接着“停车小住傍岩栖”则转而描述诗人选择在山岩旁稍作停留,寻求片刻安宁,表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平静。
“山当傀儡烟常冷,地接琉球月更低”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山比作傀儡,烟水比作寒冷,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烟雾缭绕、寒气逼人的景象;同时,“地接琉球月更低”则通过对比,突出了月光的低垂,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
“蛮曲偏惊春夜里,渔灯散点海涯西”两句进一步展开画面,春夜的宁静被山中特有的曲调所打破,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而远处海涯西的渔灯,则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
最后,“行人到此浑无寐,梦断诗成听野鸡”表达了诗人夜不能寐的状态,思绪随着梦境的破碎而飘散,最终化为一首诗,伴随着野外鸡鸣声入眠。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以及在旅途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