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十三首(其二)

平旦清晨五月一,吹起少林无孔笛。

十方沙界坦然平,大地山河印印出。

二祖曾不往西天,达磨曾不到梁国。

大家共贺太平歌,摩诃般若波罗蜜。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克勤所作的《偈五十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禅宗的智慧与境界。

“平旦清晨五月一”,开篇即以清晨的宁静与初夏的生机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吹起少林无孔笛”,借用少林寺的典故,暗示了禅宗修行的深邃与神秘,无孔笛象征着声音的穿透力和空灵之美,也暗喻了禅者心灵的纯净与自由。

“十方沙界坦然平,大地山河印印出”,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描绘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表达了禅宗追求的宇宙真理和平等观。沙界代表了宇宙的广阔与无垠,而“坦然平”则强调了一种超越物质表象、直达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和谐。大地山河的“印印出”,则意味着在禅者的内心世界里,一切外在的事物都能映照出其内在的本质与真谛。

“二祖曾不往西天,达磨曾不到梁国”,这两句引用了禅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对比二祖(慧可)和达磨(菩提达磨)两位禅宗大师的故事,强调了禅宗精神的传承与超越地域、时间的普遍性。二祖未去西方求法,达磨未到梁国传法,实际上是在说,真正的佛法并不依赖于形式或地点,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大家共贺太平歌,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禅宗智慧的颂扬与对众生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太平歌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和谐,摩诃般若波罗蜜则是大智慧的极致,意味着通过禅修达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圆满。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禅宗的核心理念——通过内心的修行,达到与宇宙和谐共生的境界,体现了禅宗哲学的深邃与智慧。

收录诗词(73)

释克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五十三首(其三)

病遇良医,饥逢王鳝。酱里得盐,雪中送炭。

形式: 偈颂

偈五十三首(其四)

只这是,大似撒沙向眼中。

只这不是,还如注水向耳里。直下无事,平地陷入。

别有机关,堕坑落堑。

祇园屈曲流泉急,鹫岭巍峨云出迟。

形式: 偈颂

偈五十三首(其五)

云居开大炉韝,不止烹佛烹祖。

但有一切持来,烈焰堆中辨取。

是则当处平和,不是切宜退步。

煅出金刚眼睛,直得乾坤独露。

虽然到者田地,须知向上一路。

放将三圣瞎驴,踢杀大雄猛虎。

形式: 偈颂

偈五十三首(其六)

五月五日天中节,万崇千妖俱殄灭。

眼里拈却须弥山,耳里拔出钉根楔。

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吒嚼生铁。

形式: 偈颂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