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卧埋尘叶走风烟,齿豁头童不记年。
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鼕鼕远鼓三行夜,隐隐平湖四接天。
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宿柴城》,描绘了诗人身处柴城的孤独与沧桑感。首句“卧埋尘叶走风烟”形象地写出诗人躺在落叶和风尘中,仿佛被岁月流转所淹没,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时光的无情。"齿豁头童不记年"进一步刻画了诗人老态龙钟的形象,岁月的痕迹使他忘记了具体的年龄。
接下来的两句“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然态度,他不再强求世俗的认同,而是随遇而安,顺应自然。夜晚,“鼕鼕远鼓三行夜”以远处寺庙的鼓声衬托出寂静的夜晚,而“隐隐平湖四接天”则描绘了一幅湖面广阔、天际相连的宁静画面。
最后两句“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以生动的比喻,将枕头比喻为动荡的水面,雨水如蓬间滴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和无法摆脱的忧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晚年漂泊的孤寂与无奈。
不详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缥缈金华伯,人间第一人。
剧谈连昼夜,应俗费精神。
时要平安报,反愁消息真。
墙根霜下草,又作一番新。
窈窕深明阁,晴寒是去年。
老将灾疾至,人与岁时迁。
默坐元如在,孤灯共不眠。
暮年身万里,赖有故人怜。
道山清绝况真仙,杜曲风流最近天。
曹濮于今真乐国,股肱从昔著时贤。
今回不辨终朝语,此去无端久疾痊。
可念卧时遭末劫,新陈埋没不知年。
致君意气日方中,许国精诚月贯虹。
一代英豪出门第,当时毁誉岂穷通。
风流身致羲黄上,日夜心随汴洛东。
从使少年轻我辈,只留颜面对吾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