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诗二首(其一)

股肱十载竭丹心,谏草虽多祸亦深。

补衮每思期仲甫,杀人未必是曾参。

毡裘浩荡红尘满,风雨凄凉紫殿阴。

遥望诸陵荒草隔,不堪老泪洒衣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十年来竭尽忠诚,进言虽多却也带来灾祸。
常常想起仲甫,期待能修补弊政,但杀人不一定就是曾参式的暴行。
广阔的草原上尘土飞扬,风雨中皇宫显得阴冷凄凉。
远望陵墓被荒草遮蔽,不禁老泪纵横,湿透衣襟。

注释

股肱:比喻辅佐的重臣。
竭丹心:倾尽全力。
谏草:进谏的奏章。
祸亦深:带来的后果严重。
期仲甫:期望像仲甫那样有贤能的人。
杀人未必是曾参:比喻误杀好人并非必然。
毡裘: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象征边疆或异域。
红尘满:尘土弥漫。
紫殿阴:皇宫深处阴暗。
诸陵:多个陵墓,可能指代先皇或逝去的亲人。
不堪:难以忍受。
老泪:老年的眼泪。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深沉历史感和个人的哀思的古典诗歌。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与反思,以及他对于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忧虑。

“股肱十载竭丹心,谏草虽多祸亦深。”这里,“股肱”指的是长时间的辛勤劳作,而“十载”则是十年的时光。“竭丹心”表达了作者在这十年间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接下来的“谏草”意味着尽管有许多劝告和建议,但却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两句诗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个忠诚的臣子,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忧虑,以及他所做出的努力与付出。

“补衮每思期仲甫,杀人未必是曾参。”这一部分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良之士的怀念。这里提到的“补衮”是指古代忠臣介子推,他宁愿自己不幸,也不愿看到国家的衰败。而“每思期仲甫”则是在说作者时常会想起这些历史上的忠诚人物。“杀人未必是曾参”这一句,引申了即便是处罚也应当有选择,不应滥用权力,这里透露着对权力的反思和道德的追求。

“毡裘浩荡红尘满,风雨凄凉紫殿阴。”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宏大的历史场景。毡裘,即古代官员所穿的朝服,这里形容它们在红尘中飘散开来,给人以壮观而又略带忧郁的感觉。“风雨凄凉紫殿阴”则是对宫廷深处所发生事件的一种描写,其中“紫殿”象征着皇权,“阴”字则暗示了其中的冷清与神秘。

“遥望诸陵荒草隔,不堪老泪洒衣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历史遗迹的眺望之情,以及个人生命境遇的一种无奈感。古代帝王的陵墓,如今长满了荒草,给人以岁月沧桑、兴亡盛衰的感觉。而“不堪老泪洒衣襟”则是诗人在看到这些景象时,不禁老泪纵横,感慨系之。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往昔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忠诚与个人命运的深刻理解。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对国家变迁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无奈与哀愁。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赋惠计院允堂

荆溪惠子鬓鬅鬙,义理钻研到粹精。

允以名堂由意实,漫云从仕但心亨。

一窗春草无穷意,四壁秋蛩不断声。

若向此中能领会,始知持敬造存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赓刘自昭出郊佳什

倦听衙官报两衙,出门山水即吾家。

浅深碧绿湖田稻,浓淡红黄野岸花。

草草人生知有限,悠悠客恨自无涯。

凉飔特为驱袢暑,白鸟青天万里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睡起行北园

睡起卸冠簪,园行独自吟。

山昏知雨到,树密觉春深。

竹外童相报,门前客见寻。

归来即败意,谁者是知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窥园

后园梅树老槎牙,初放枝头一两花。

便是春光先漏泄,其如暮景已横斜。

西湖处士吟情在,东里先生心事赊。

清足亭前无限好,五更魂梦定还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