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所作,名为《移竹》。诗中描绘了移栽竹子的过程与场景,以及对竹子的赞美之情。
首句“三庚好移竹”,点明了移竹的时间选择,即在三个庚日进行,这是古人认为适宜移栽植物的日子。接下来,“千竿辇脩玉”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移栽的竹子数量众多,如同千根修长的玉石般排列整齐,展现出移竹规模宏大。
“过雨润到心,延风清满目”两句,通过自然界的雨和风,赋予竹子生命力,让人心灵得到滋润,视野也因竹子的清新而变得开阔。这不仅描绘了竹子生长的环境,也暗示了竹子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
“疏称倚窗前,密合围水曲”描绘了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布局,有的疏朗地倚靠在窗前,有的紧密地围绕着水边弯曲的路径,展现了竹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莳矮近高阜,列长傍低澳”进一步说明了竹子的布局策略,矮竹靠近高地,长竹靠近低洼处,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种植布局的精心安排。
“位置各有宜,片时尽得之”强调了每株竹子都有适合它生长的位置,片刻之间就能完成整个布局,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生长习性的深刻理解。
最后,“量材以官人,曷其异于斯”借用“量材以官人”的典故,将竹子与人才相类比,表达了对竹子品质的赞赏,同时也寄托了对人才选拔的期望。
“竹易人则难,吁嗟乎吾思”则是对竹子易移栽但人难以培养的感慨,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的深思,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整首诗通过对移竹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美丽与生命力,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才培养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