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注释

避寇:760~761年(上元年间)、766~779年(大历年间)中,李嘉佑先后曾任台州、袁州刺史。
袁晁陷台州并攻下浙东诸州,历时8月,至公元 763年(广德年间)四月始平,所谓移家“避寇”当指此。
南徐:公元307~312年(永嘉年间)乱后,西晋灭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刘宋特于京口设南徐州安置移民。
辖境相当今安徽风阳以东、江苏淮河以 南、长江以北地区。
其后,辖境南移,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南京东北部及丹阳、宜兴以东,无锡以北地区。
吴越:古吴国都吴(今江苏苏州市)、古越国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吴越泛指今江苏、浙江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区。
秣陵:古县名,秦始皇改金陵邑置,治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县南。
玷杵:持衣石与棒槌。
比喻浣洗。
七夕: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斗牛:本指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
这是复词偏义,主要指牛宿,即牵牛星,一名河鼓,俗称牛郎星。
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
古时神话,以牵牛织女为夫妇,每年七月七日夜有鹊乌群集衔接为桥以便织女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
诗句“七夕何人望斗牛”,意思是战乱中,丈夫被征发,生死不知,谁还能指望有夫妻相会之时。
马客:指章侍御。
骢马,青白色的马。
东汉桓舆为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
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日:“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传》附桓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个人的悲凉情感。开篇“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两句,通过对流离失所的痛苦写照,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破坏平静生活的深切感受。“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则是对过去繁华与现今荒废的对比,通过“秣陵”这一历史地点,传递出一份时代沧桑之感。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两句,则是描绘战乱中人民的生活困顿,以及在传统节日(七夕)里无法正常庆祝的孤独与寂寞。最后,“祗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一句,诗人通过对远方朋友书信往来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渴望交流的心情。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沉郁,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动乱时期的深重忧虑与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收录诗词(126)

李嘉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俱不可考。授秘书正字

  • 字:从一
  • 籍贯:赵州(今河北省赵县)
  • 生卒年:748

相关古诗词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南浦菰蒋覆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至七里滩作

迁客投于越,临江泪满衣。

独随流水远,转觉故人稀。

万木迎秋序,千峰驻晚晖。

行舟犹未已,惆怅暮潮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

梁宋人稀鸟自啼,登舻一望倍含悽。

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

平陂战地花空落,旧苑春田草未齐。

明主频移虎符守,几时行县向黔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