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其二)秋夜闻雁

秋寒初劲。看云路雁来,碧天如镜。

湘浦烟深,衡阳沙远,风外几行斜阵。

回首塞门何处,故国关河重省。

汉使老,认上林欲下,徘徊清影。江南烟水暝。

声过小楼,烛暗金猊冷。

送目鸣琴,裁诗挑锦,此恨此情无尽。

梦想洞庭飞下,散入云涛千顷。

过尽也,奈杜陵人远,玉关无信。

形式: 词牌: 喜迁莺

翻译

秋意渐浓,看着大雁南飞,碧空如洗
湘江水雾深沉,衡阳沙滩遥远,风中雁阵斜斜
回望边塞城门,遥想故乡的山河,再次浮现眼前
汉使年迈,辨识出皇宫的方向,独自在清冷月光下徘徊
江南暮色苍茫,小楼中烛火昏暗,金兽香炉冷寂
琴声悠扬,提笔作诗,这离愁别绪无穷无尽
梦想着飞越洞庭湖,融入那千顷波涛之中
一切都已过去,无奈杜陵人远,玉门关外音讯全无

注释

秋寒:秋天的寒冷。
云路:云中的道路,指大雁南飞的路线。
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杜陵:地名,代指诗人故乡。
玉关:边关,这里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鉴赏

这首宋词《喜迁莺·其二》秋夜闻雁,通过描绘秋寒初起、雁南飞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秋寒初劲"四字点明了季节的凉意,"看云路雁来,碧天如镜"则以生动的画面描绘出大雁翱翔于蓝天的场景,宛如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卷。

"湘浦烟深,衡阳沙远"进一步渲染了空间的辽阔,雁阵斜飞,勾起了诗人对边塞的回忆,"回首塞门何处,故国关河重省"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边关往事的回味。接下来,词人借汉使的形象,寓言自己渴望回归朝廷的心愿,"徘徊清影"则流露出无奈与期待交织的情感。

下半部分,词人转向现实,"江南烟水暝"描绘了江南夜晚的朦胧景色,"声过小楼,烛暗金猊冷"则通过听觉和触感的描绘,传达出孤寂与落寞的情绪。"送目鸣琴,裁诗挑锦"两句,诗人借音乐和文学抒发内心无尽的愁绪。

最后,词人想象自己如同大雁般飞向洞庭湖,融入广阔的云涛之中,但现实却是"杜陵人远,玉关无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音讯全无的深深忧虑。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在秋夜闻雁时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

收录诗词(51)

康与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居滑州(今河南滑县)。生平未详。陶安世序其词,引与之自言:“昔在洛下,受经传于晁四丈以道,受书法于陈二丈叔易。”建炎初,高宗驻扬州,与之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秦桧当国,附桧求进,为桧门下十客之一,监尚书六部门,专应制为歌词。擢军器监,出为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除名编管钦州。二十八年,移雷州,再移新州牢城,卒

  • 字:伯可
  • 号:顺庵
  • 籍贯:洛阳
  • 生卒年:1147

相关古诗词

感皇恩.幽居

一雨一番凉,江南秋兴。门掩苍苔锁寒径。

红尘不到,尽日鸟啼人静。绿荷风已过,摇香柄。

澹阴未解,园林清润。一片花飞堕红影。

残书读尽,袖手高吟清咏。任从车马客,劳方寸。

形式: 词牌: 感皇恩

满江红.杜鹃

恼杀行人,东风里、为谁啼血。

正青春未老,流莺方歇。

蝴蝶枕前颠倒梦,杏花枝上朦胧月。

问天涯、何事苦关情,思离别。声一唤,肠千结。

闽岭外,江南陌。正长堤杨柳,翠条堪折。

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

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庭芳.寒夜

霜幕风帘,闲斋小户,素蟾初上雕笼。

玉杯醽醁,还与可人同。

古鼎沈烟篆细,玉笋破、橙橘香浓。

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

清新,歌几许,低随慢唱,语笑相供。

道文书针线,今夜休攻。

莫厌兰膏更继,明朝又、纷冗匆匆。

酩酊也,冠儿未卸,先把被儿烘。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瑞鹤仙(其一)上元应制

瑞烟浮禁苑。正绛阙春回,新正方半。冰轮桂华满。

溢花衢歌市,芙蓉开遍。龙楼两观。

见银烛、星球有烂。

卷珠帘、尽日笙歌,盛集宝钗金钏。堪羡。

绮罗丛里,兰麝香中,正宜游玩。风柔夜暖。

花影乱,笑声喧。

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

喜皇都、旧日风光,太平再见。

形式: 词牌: 瑞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