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怀三首(其二)

有形每共生,达士独无惑。

昔有蒙袂子,耻从嗟来食。

物生会当尽,寿非金与石。

但恨居世俗,不能尽胸臆。

壮士志沟壑,斯言著前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遣怀三首(其二)》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世态的洞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首句“有形每共生,达士独无惑”,开篇即揭示了人生在世的普遍现象与智者独有的清醒。生命皆有形体,而智者能超越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迷惑。

接着,“昔有蒙袂子,耻从嗟来食”引用典故,以古代一位不愿接受施舍而遮面乞食的少年形象,象征那些坚守尊严、不为外物所动的人。这不仅是对古代道德的赞颂,也是对当下社会中保持独立人格、拒绝低俗诱惑的呼唤。

“物生会当尽,寿非金与石”则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有限性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性。世间万物终将消逝,人的寿命亦非永恒,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这一句既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但恨居世俗,不能尽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尘世,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遗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限于种种束缚,无法自由地展现自我,这是诗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壮士志沟壑,斯言著前识”以“壮士”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但心志坚定,如同深埋于山谷的勇士,即使不为人知,也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思想和言行的深刻认识与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命、道德、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遣怀三首(其三)

初岁志虑浅,所慕在轻肥。

自恨闻道晚,不虞失性非。

迷途将未远,回驾有庶几。

古贤多事业,出处何不知。

宁受刍豢辱,倘为鸿鹄飞。

形式: 古风

归牧相访示所作诗赋篇予与其兄子纬还往颇熟

曰予谢宾客,久与时世疏。

何忽衡门下,见枉使君车。

彤旆映落日,腰间有悬鱼。

抵掌若平生,论文及空虚。

昔与君犹子,结交幸通书。

往还苦不早,相见情有馀。

置我二阮间,远惭德不如。

强来束带起,投谒寻君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大雨中入局寄彦猷时以疾卧家

歊蒸变繁阴,快雨如破谷。

明趋阊阖路,深水入马腹。

此地常结辙,江海忽在目。

冥行畏坎井,蹑迹戒颠覆。

惭问高眠翁,不知泥涂辱。

形式: 古风

贺范龙图兼知延安

大兵昔摧伤,两将折旗鼓。

哀哉中国士,化作城下土。

冤魂不得返,杀气凌彼苍。

天亦为之悲,白昼日无光。

人言此城下,往往鬼神哭。

此事天子忧,此心大夫辱。

昔公守东越,人怨公不用。

今日公在西,知公德持重。

筑城不必坚,解甲不可攻。

何况保金城,弛张皆系公。

汲黯辅炎汉,淮南内竦惧。

郅都守穷边,匈奴为之去。

此事昔所闻,今日见所亲。

折冲樽俎间,震动旃裘民。

国耻行且刷,寇雠不可保。

斯人叹微管,愿及太平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