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鼻城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往日战乱的岁月已不再,路上的行人各自忙碌不停。
北方来的旅客初次尝试新的艰险,蜀地的人们从此送别家乡的山峦。
独自穿越昏暗不明的月色,忧郁地度过汹涌的黄河两岸。
渐渐深入西南,景色开始变化,路边有修长的竹林,流水声潺潺。

注释

平时:往日。
战国:战乱的岁月。
今无在:不再存在。
陌上:路上。
征夫:行人。
北客:北方来的旅客。
新险:新的艰险。
蜀人:蜀地的人。
残山:家乡的山峦。
独穿:独自穿越。
暗月:昏暗不明的月色。
朦胧:模糊不清。
愁渡:忧郁地度过。
奔河:汹涌的黄河。
苍茫:辽阔无垠。
西南:西南方向。
风景变:景色变化。
修竹:修长的竹林。
水潺潺:流水声潺潺。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征人在陌上行走的情景,通过对比平时与战国的不同,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影响和苦难。"北客初来试新险"一句暗示这位征人可能是因为战争才不得不踏上旅程,而"蜀人从此送残山"则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依恋与不舍。诗中"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征人的孤独和内心的忧愁,行走在广阔而又荒凉的自然环境中,反映了人在逆境中的无奈与悲哀。

诗歌随后转向对风景的描述,"渐入西南风景变"表明征人的脚步进入了新的地域,视野也随之开阔,而"道边修竹水潺潺"则是对新环境中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这里的"修竹"和"潺潺的流水"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与前面的战乱与离别形成鲜明对比。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战争带来的个人命运的变迁,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

谁人筑短墙,横绝拥吾堂。

不作新亭槛,幽花为谁香。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阳]韵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二)横池

明月入我池,皎皎铺纻缟。何日变成缁?

《太玄》吾懒草。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皓]韵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三)短桥

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

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萧]韵

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四)轩窗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