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石图诗,并叙

柏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

虽云生之艰,与石相终始。

韩子俯仰人,但爱平地美。

土膏杂粪壤,成坏几何耳。

君看此槎牙,岂有可移理。

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

画师亦可人,使我毛发起。

当年落笔意,正欲讥韩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柏树生长在两块石头之间,这是天意使然。
虽然生长艰难,但它始终与石头相伴。
韩子看待人生,只欣赏平坦之地的美。
肥沃的土地混杂着粪土,事物的好坏又有多少呢。
你看这参差不齐的景象,哪有可以移动的道理。
苍龙般的树木骨骼粗壮,黑虎般的大树根部紧握着金制的刹车。
画家也有共鸣,令我心生感慨。
当年他下笔时的意境,正是要嘲讽韩子的观点。

注释

柏:柏树。
石:石头。
艰:艰难。
终始:始终伴随。
韩子:指韩愈。
平地:平坦之地。
土膏:肥沃的土地。
粪壤:粪土。
槎牙:参差不齐。
移理:移动的道理。
苍龙:形容树木粗壮。
玉骨:比喻树木的白骨。
黑虎:比喻大树。
金柅:金制刹车。
画师:画家。
毛发:触动内心。
落笔:下笔。
讥:嘲讽。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柏石图诗》,通过描绘柏树在坚硬岩石间顽强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自我激励。诗中“天命本如此”一句,暗示了宿命论,即认为世事如柏树与石头般,本就有其固有的规律和安排,不可强求改变。

诗人通过对比韩子(可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园林设计家韩信)对于平地美景的偏爱,表达了自己对不寻常之美的欣赏。土壤的肥沃与荒芜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不必过分计较。

最后,诗人借“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这一生动的画面,强调了柏树在岩石间生长的坚韧不拔,以及其内在之美。同时,画师能够捕捉到这种美,使诗人感到激动,甚至毛发都为之一振。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界独特景观的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于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深刻理解。这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审美情趣的佳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谢宋汉杰惠李承晏墨

老松烧尽结轻花,妙法来从北李家。

翠色冷光何所似,墙东鬒发堕寒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我欲西归卜邻舍,隔墙拊掌容歌呼。

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次韵许冲元送成都高士敦钤辖

栘中老监本虚名,懒作燕山万里行。

坐看飞鸿迎使节,归来骏马换倾城。

高才本不缘勋阀,馀力还思治蜀兵。

西望雪山烽火尽,不妨樽酒寄平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前韵送程六表弟

君家兄弟真连璧,门十朱轮家万石。

竹使犹分刺史符,上方行赐尚书舄。

前年持节发仓廪,到处卖刀收茧栗。

归来闭口不论功,却走渡江谁复惜。

君才不用如涧松,我老得全犹社栎。

青衫莫厌百僚底,白首上有千薪积。

忆昔江湖一钓舟,无数云山供点笔。

未应便障西风扇,只恐先移北山檄。

凭君寄谢江南叟,念我空见长安日。

浮江溯蜀有成言,江水在此吾不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