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玉座新规盛,金章旧制非。
列城初执礼,清庙重垂衣。
不睹千箱咏,翻愁五稼微。
祇将蘋藻洁,宁在饩牢肥。
徙市行应谬,焚巫事亦违。
至诚期必感,昭报意犹希。
海日明朱槛,溪烟湿画旗。
回瞻郡城路,未欲背山归。
此诗描绘了一场祈雨仪式的庄严与神圣,诗人通过对比新旧规制、礼节的执行和祭祀活动的开展,展现了古代官府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与诚恳。诗中充满了对天意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关切,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的艰难和人民的期望。
玉座、新规、金章、旧制,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接下来,列城执礼、清庙垂衣,则是具体描绘祈雨仪式之景,透露出一份对神灵的敬畏和仪式的郑重。
“不睹千箱咏,翻愁五稼微”两句,表达了官府对于天灾造成的粮食损失和农业生产困难的忧虑。这里的“不睹”暗示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翻愁”则是对农事的深切关注。
接着,“祇将蘋藻洁,宁在饩牢肥”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神灵供品的洁净和祭祀之物的丰盛,以期望得到神明的垂怜。这里“祇将”表明了一种恭敬的态度,“宁在”则是希望得到神恩的深处。
而后,诗人又通过“徙市行应谬,焚巫事亦违”的两句,暗示了当时社会中某些迷信行为和仪式活动可能并不符合民众的实际需求,反映出了一种对传统习俗的质疑。
至诚感天的思想在“至诚期必感,昭报意犹希”中得到了体现。诗人表达了对神灵至诚祈求的态度,以及期待得到神灵回应的心愿。
最后,“海日明朱槛,溪烟湿画旗。回瞻郡城路,未欲背山归”四句,则是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与人事活动的交织。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光彩与人类活动的繁忙,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和不舍,不仅映射出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土地的依赖和对未来的不安。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祈雨仪式这一特殊场景,折射出了古代社会的多层面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不详
一楪毡根数十皴,盘中犹更有红鳞。
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
时君过听委平衡,粉署华灯到晓明。
开卷固难窥浩汗,执衡空欲慕公平。
机云笔舌临文健,沈宋章篇发咏清。自笑观光辉。
求仙去也,翠钿金篦尽舍,入岩峦。
雾卷黄罗帔,云雕白玉冠。
野烟溪洞冷,林月石桥寒。静夜松风下,礼天坛。
云罗雾縠,新授明威法箓,降真函。
髻绾青丝发,冠抽碧玉篸。
往来云过五,去住岛经三。正遇刘郎使,启瑶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