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好(其三)

梅花摘索穿疏竹。荫纹禽、喜欢相逐。

坐中已自清堪掬。更潇洒、人如玉。

新声爱度周郎曲。捧霞杯、再三相嘱。

无情有恨重分北。也撩得、双眉蹙。

形式: 词牌: 端正好

翻译

梅花轻轻穿过稀疏的竹林,鸟儿在其间穿梭,仿佛被美丽的图案吸引。
在座的人已经感受到清雅的气息,宛如美玉般高洁。
我特别喜欢演奏新的曲调,就像周瑜那样,举杯劝饮,再三邀请。
虽然看似无情感,但分离的遗憾却加重了,连眉头都皱了起来。

注释

梅花:冬季开花的植物,象征坚韧和高洁。
疏竹:稀疏的竹子,可能指环境的清幽。
荫纹禽:在树荫下活动的鸟类,形容环境宁静。
周郎曲:借指优美动听的音乐,周郎可能指三国时期的周瑜。
捧霞杯:形容酒杯泛着红光,暗示饮酒的场景。
双眉蹙:皱眉,表示情绪或内心有所困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无咎的作品,名为《于中好·其三》。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描写春日游园之乐、感叹时光易逝和表达对朋友分离之痛的情感。

首句“梅花摘索穿疏竹”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春日里徜徉于花前,手摘梅花穿过稀疏的竹叶之间,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接下来的“荫纹禽、喜欢相逐”,则是描绘园中鸟语花香,诗人与友人一同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时光。

“坐中已自清堪掬”表达了诗人在静坐中感受到的内心宁静和清澈,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周围环境的美。紧接着,“更潇洒、人如玉”则是对朋友之美好品格的赞叹,形容其清新脱俗,如同美玉一般。

“新声爱度周郎曲”一句流露出诗人对于古代音乐的喜爱与向往。周郎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周瑜,据说他擅长吹笙,且有着非常动听的声音。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古代音乐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捧霞杯、再三相嘱”则是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彼此倾诉衷肠之情。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珍贵的时光。

最后两句,“无情有恨重分北。也撩得、双眉蹙”,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别感到不舍与哀伤。诗中所谓“无情”并非真的没有感情,而是在强调这种离别之痛,虽然无法言说,但却深刻地刺痛了心灵。而“双眉蹙”则是外在的表现,透露了内心的忧愁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对友情的赞叹以及对音乐之美的追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于时间易逝与人生离合的感慨,使得整首作品既有欢愉自在的一面,也有淡淡哀愁的一面,丰富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173)

杨无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字:无咎
  • 籍贯:自号逃禅老
  • 生卒年:1097~1171

相关古诗词

于中好(其一)

墙头艳杏花初试。绕珍丛、细挼红蕊。

欲知占尽春明媚。诮无意、看桃李。

持杯准拟花前醉。早一叶、两叶飞坠。

晚来旋旋深无地。更听得、东风起。

形式: 词牌: 端正好

乌夜啼

不禁枕簟新凉。夜初长。又是惊回好梦、叶敲窗。

江南望。江北望。水茫茫。赢得一襟清泪、拌馀香。

形式: 词牌: 相见欢

双雁儿(其二)

休惊明日岁华新。且喜得,又逢春。

北堂歌舞奉慈亲。愿遐龄,等大椿。

□□□□□□□。□□□,□□□。

□□□□□□□。□□□,□□□。

形式: 词牌: 双雁儿

双雁儿(其一)除夕

穷阴急景暗推迁。减绿鬓,损朱颜。

利名牵役几时闲。又还惊,一岁圆。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

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形式: 词牌: 双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