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战乱年代的悲惨景象与诗人深切的感慨。首句“干戈满地接山城”开篇即点出战争的残酷,战火蔓延至山城之间,渲染出一片烽火连天的凄凉氛围。接着,“所在流亡苦甲兵”一句,直接揭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无数人流离失所,生活艰辛。
“游子那堪天北望,孤舟应共雁南征”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游子的孤独与雁群的南迁形成映衬,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动荡时局的无奈。游子在北望故乡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而孤舟上的旅人,或许只能与南飞的大雁为伴,寻求一丝慰藉。
“俱传栾布收彭越,相对黄公哭阮生”则借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栾布和彭越是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而黄公和阮生则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代表。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既赞美了忠勇之士,也对文人遭遇的不公表示同情,体现了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最后,“惆怅莫须论往事,岭猿已过第三声”以自然界的猿啼之声结束全诗,增添了几分哀怨之情。诗人似乎在说,往事不堪回首,但又无法忘却,只能让这凄厉的猿鸣声,伴随着思绪飘荡在空旷的山林间。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战乱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