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其五)重午书怀

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

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

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

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

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形式: 词牌: 江城子

翻译

每年的端午节又到了,我两鬓斑白,思绪飘摇。
应该是南风吹过,湘江水面上正起着波涛。
千百年来,那个独自清醒的灵魂还在吗?无人可问,又有谁能召唤。
不知是谁在帘幕后,倚靠在长满兰草的岸边,看着船只竞渡争先。
纵然有音乐和欢歌,也无法驱散我的孤独,只能沉醉于其中。
独自坐在小窗边,点燃一缕香烟,弹奏绿绮琴,敲打《离骚》的韵律。

注释

端午: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屈原。
鬓萧萧:形容两鬓斑白,形容衰老。
南风:夏季的东南风。
湘浦:湘江的水边。
独醒:指屈原保持清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兰皋:长有兰草的高地,代指清幽之地。
飞桡:快速行驶的船。
高标:高超的技艺或目标。
笙歌:音乐和歌声。
绿绮:古代名琴,泛指琴。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富含深沉的情感。

鉴赏

这首宋词《江城子·其五》(重午书怀)由陈著所作,以端午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怀念。开篇"年年端午又今朝",点明了节日的时令,流露出时光流转的感慨。"鬓萧萧"和"思摇摇"则描绘出诗人白发飘零、思绪万千的形象。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湘浦,想象那里南风劲吹,湘江波涛汹涌,暗寓屈原的孤忠与不遇。"千古独醒魂在否"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其是否仍在世间有所感应的疑问,"无处问,有谁招"则透露出一种寻求共鸣而不得的寂寥。

下片转而写现实场景,"何人帘幕倚兰皋"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有人在岸边倚着兰草,观看赛龙舟的热闹景象。"看飞桡,夺高标"生动描绘了竞渡的激烈,而"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则反映出民间节日的欢乐气氛。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浸其中,他独自坐在小窗边,点燃一缕香烟,弹奏绿绮琴,击鼓诵读《离骚》,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孤独坚守。整首词情感深沉,既有节日的热闹,又有个人的孤独,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化情怀。

收录诗词(1350)

陈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一字子微,晚年号嵩溪遗耄,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字:谦之
  • 号:本堂
  •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江城子(其四)元宵书怀

笼街弹压上元灯。满瑶城。簇珠星。

老矣如今,谁记旧来曾。

眼底相逢惟有月,空对面,若为情。

残生消不尽齑茎。瘦棱棱。困腾腾。

扶起眉间,杯酒酹寒檠。

也为风光陪一笑,心下事,梦中惊。

形式: 词牌: 江城子

江城子(其一)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形式: 词牌: 江城子

江城子(其三)七夕风雨

纷纷都说会双星。鹊桥成。凤骖迎。

风雨凄凉,何故锁苍冥。

儿女空愁谁解意,须道我,试来听。

人间天上不同情。最无凭。是柔盟。

应怪痴人,虚妄做浮生。

正值楼台多簇燕,教没兴,不开晴。

形式: 词牌: 江城子

江城子(其二)重阳酒边

人生难满百年心。得分阴。胜千金。

吹帽风流,时节又相寻。

回首赐萸休说梦,真率具,自山林。

逢迎一笑且开襟。酒频斟。量犹禁。

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

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

形式: 词牌: 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