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言怀三首(其二)

落落朝霞红冠林,纷纷山霭翠迷岑。

一川灌莽人分牧,千丈石潭龙或吟。

烈日每愁看赤地,玄云即待起层阴。

眼中百物嗟凋耗,多难谁知天地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首联“落落朝霞红冠林,纷纷山霭翠迷岑”以绚烂的朝霞和缭绕的山雾为背景,营造出一幅壮丽而神秘的画面,红霞映照在树林之上,山岚在山峰间缭绕,色彩鲜明,层次丰富,展现出大自然的瑰丽与生机。

颔联“一川灌莽人分牧,千丈石潭龙或吟”则转向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广阔的草原上,牧人分头放牧,与自然和谐共处;深邃的石潭中,或许有龙在低吟,象征着自然界的神秘与力量。这两句通过对比广阔与深邃,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颈联“烈日每愁看赤地,玄云即待起层阴”转而关注社会现实。烈日之下,大地干涸,人们担忧粮食歉收,生活困苦;而乌云密布,则预示着可能的雨水,带来希望与生机。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认识。

尾联“眼中百物嗟凋耗,多难谁知天地心”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凋零、苦难频仍的感慨。在诗人的眼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面临着凋敝与困难,但又有谁真正理解天地间的悲欢离合与深沉情感呢?这一问,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也是对人间世态的反思,流露出诗人对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探索与追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社会现实的反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人间疾苦的同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宇宙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52)

梁寅(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初学者。元末累举不第,后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当时辖境相当今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著有《石门词》。《明史》有传。元末兵起,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时,他被征任,时年已六十有余。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为推服。书成后,将就官,他以老病辞,归里

  • 字:孟敬
  • 籍贯: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下村镇)
  • 生卒年:1303——1389

相关古诗词

病起言怀三首(其三)

山中日习惟疏懒,秋草连扉客少过。

灌圃何因分远涧,入林偏厌长垂萝。

移居瞰水心期遂,携友窥岩兴每多。

喜似閒僧思方寂,楚山千嶂涌苍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送本州判官移宰分宜

银河玉露晓天低,翠峡黄郊去马嘶。

上佐三年官正满,明珠百斛句新题。

钤冈草木霜前陨,县郭䲭鸦雨里啼。

千室弦歌待明府,今人能政古人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和酬仲修

闻道逍遥林涧居,移家仍载五车书。

拟耕郑谷买黄犊,那忆楚江多白鱼。

柿叶遍书云冉冉,山阴坐对树疏疏。

寓舍遥知先种竹,何由尘土上衣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酬伍仲远

君才高李可为徒,长爱青丝系玉壶。

醉折公卿多慷慨,狂歌闾巷足驩娱。

黄金易得随时散,白璧非轻待价沽。

林下幽人感珍赠,阳春端与俗音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