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杨宾所作的《次韵酬周长卿(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官场的感慨。
首联“省觐今朝塞北来,知心漫许出群才”,诗人以“省觐”自述,即回乡省亲之意,身处塞北,却能与知己相交,显现出他的人脉与才华。然而,“漫许”二字透露出一丝无奈,似乎在说,尽管如此,但心中仍有许多难以言喻的苦楚。
颔联“老亲未得师三浙,小子空惭赋七哀”,诗人提到未能让年迈的双亲得到三浙地区的名师指点,而自己作为父亲,却因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感到愧疚。这里既有对教育的重视,也有对家庭责任的深刻反思。
颈联“故国衣冠虽不改,边门鼓角定相催”,诗人感叹虽然国家的外在风貌没有改变,但边疆的战事和紧张局势却时刻提醒着人们,和平的不易与战争的残酷。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尾联“何当日下金鸡赦,作伴同行过誓台”,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一天能够天下太平,金鸡报晓,象征着赦免与和平的到来。同时,也希望能够与家人一同前往誓台,象征着团聚与安宁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的深情厚意,又蕴含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