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处处香筵拂绮罗,为传神女渡天河。

休嫌天上佳期少,已恨人间巧态多。

齰舌自应工妩媚,方心谁更苦镌磨。

独收至拙为吾事,笑指双针一缕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乞巧》诗,由宋代诗人李朴所作,描绘了民间七夕节乞巧的风俗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首句“处处香筵拂绮罗”,生动地展现了七夕之夜,人们在精心布置的宴席上,香气四溢,华美异常的景象。这里的“香筵”指的是香气浓郁的宴席,“拂绮罗”则形象地描绘出宴席上铺陈着华丽的丝绸,营造出一种高雅而温馨的氛围。

接着,“为传神女渡天河”,巧妙地引入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将现实与神话结合,赋予了节日更深的文化内涵。诗句中的“神女”即指织女,她每年七夕渡过银河与丈夫牛郎相会,这一传说成为了乞巧节的起源之一。

“休嫌天上佳期少,已恨人间巧态多。”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天上人间情感的对比与感慨。一方面,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仅能相聚一次,时间短暂;另一方面,人间的巧妇们却通过乞巧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出了人间的丰富情感与技艺。

“齰舌自应工妩媚,方心谁更苦镌磨。”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乞巧活动中的女性形象。斋戒(齰舌)是为了祈求心灵纯净,以更接近织女的智慧与技艺;而“方心”则是指内心对技艺的执着追求,通过不断的雕琢与磨砺,展现出女性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独收至拙为吾事,笑指双针一缕过。”这两句诗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总结了乞巧活动的意义。乞巧不仅是对织女技艺的模仿与学习,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即使技艺拙劣,也能乐在其中,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同时,通过“双针一缕过”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女性在乞巧活动中专注、细致的一面。

整体而言,这首《乞巧》诗不仅描绘了七夕节乞巧活动的热闹场景,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与传承。

收录诗词(13)

李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仁宗嘉祐八年,卒于高宗建炎元年,年六十五岁绍圣元年,(公元一〇九四年)登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佑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忌者欲挤之死,朴泰然无惧色。徽宗即位,召对,言甚切直。蔡京恶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罢为四会令。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高宗初,除秘书监,未至卒。追赠为宝文阁待制。朴著有《章贡集》二十卷,《宋史本传》及丰清敏遗事并传于世

  • 籍贯:虔州兴国迳口(今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凤冈村)
  • 生卒年:1063-1127

相关古诗词

八境台

金弋百战古虔州,滚滚双江日夜流。

杯酒登台同极目,夕阳渔唱起沙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游通天岩

春烟澄霁色,杖策出郊坰。

叠嶂浮空翠,孤云罨断青。

燕衔泥作垒,僧结草为亭。

万树山风里,钟声下界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和张祜韵

野旷吴天杳,江浮楚梦吞。

桂香飘露叶,松古兀霜根。

碧荠他州树,黄芦何处村。

世尘飞不到,清磬落空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和孟郊韵

依崖架僧坊,微云冒经床。

阔睨沧海潮,幽聆诸天香。

远水泻空碧,层轩逗寒光。

愿言寄暮齿,永诀声利场。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