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乞巧》诗,由宋代诗人李朴所作,描绘了民间七夕节乞巧的风俗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首句“处处香筵拂绮罗”,生动地展现了七夕之夜,人们在精心布置的宴席上,香气四溢,华美异常的景象。这里的“香筵”指的是香气浓郁的宴席,“拂绮罗”则形象地描绘出宴席上铺陈着华丽的丝绸,营造出一种高雅而温馨的氛围。
接着,“为传神女渡天河”,巧妙地引入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将现实与神话结合,赋予了节日更深的文化内涵。诗句中的“神女”即指织女,她每年七夕渡过银河与丈夫牛郎相会,这一传说成为了乞巧节的起源之一。
“休嫌天上佳期少,已恨人间巧态多。”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天上人间情感的对比与感慨。一方面,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仅能相聚一次,时间短暂;另一方面,人间的巧妇们却通过乞巧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出了人间的丰富情感与技艺。
“齰舌自应工妩媚,方心谁更苦镌磨。”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乞巧活动中的女性形象。斋戒(齰舌)是为了祈求心灵纯净,以更接近织女的智慧与技艺;而“方心”则是指内心对技艺的执着追求,通过不断的雕琢与磨砺,展现出女性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独收至拙为吾事,笑指双针一缕过。”这两句诗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总结了乞巧活动的意义。乞巧不仅是对织女技艺的模仿与学习,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即使技艺拙劣,也能乐在其中,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同时,通过“双针一缕过”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女性在乞巧活动中专注、细致的一面。
整体而言,这首《乞巧》诗不仅描绘了七夕节乞巧活动的热闹场景,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