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作寄金陵知己

十八贤真在,时来拂榻看。

已知前事远,更结后人难。

泉滴胜清磬,松香掩白檀。

凭君听朝贵,谁欲厌簪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十八位贤者确实在此,时而前来打扫床榻观看。
已然明白往事已遥远,更觉得后人难以企及。
泉水滴落胜过清脆的磬声,松树香气掩盖了白檀的香味。
请你倾听朝廷显贵之言,谁愿意厌弃官帽和礼服呢?

注释

十八贤:指十八位德高望重的贤者。
时来:时而,偶尔。
拂榻:打扫床榻,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前事远:过去的事件已经久远,难以触及。
更结后人难:进一步说明后人难以达到前辈的成就或境界。
泉滴:泉水滴落的声音。
清磬:寺庙中清脆的磬声,比喻声音清澈悦耳。
松香:松树的香气。
白檀:檀香木,这里指寺庙中的香气。
凭君:请求对方。
朝贵:朝廷中的权贵。
厌簪冠:厌倦官场生活,不愿意佩戴官帽(簪)和礼服(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自然景观中静坐,回顾往事、感慨时光流转的意境。"十八贤真在"一句,通过对古代贤者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自我精神世界的映照。"时来拂榻看"则是诗人静坐于自然之中,对周遭景物进行观察与感受。

"已知前事远,更结后人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了解以及对未来连接不易的深刻体会。这里的"前事"和"后人"构成了一种时间跨度上的思考,既有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泉滴胜清磬,松香掩白檀"两句,通过对自然声音(泉水声)与自然气息(松木香)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意境。这里的"清磬"和"白檀"都是用来形容声音和香气的清新与纯净,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凭君听朝贵,谁欲厌簪冠"则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愿望。"朝贵"指的是朝廷中的高官显贵,而"簪冠"是古代士人或官员戴在头上的装饰。诗人的提问"谁欲厌簪冠"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泊和超然。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山林景象,更通过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传递了一种超越时空、物我两忘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东林雨后望香炉峰

翠湿僧窗里,寒堆鸟道边。

静思寻去路,急绕落来泉。

暮雨开青壁,朝阳照紫烟。

二林多长老,谁忆上头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东林寄别修睦上人

行心乞得见秋风,双履难留去住踪。

红叶正多离社客,白云无限向嵩峰。

囊中自欠诗千首,身外谁知事几重。

此别不能为后约,年华相似逼衰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仙掌

峭形寒倚夕阳天,毛女莲花翠影连。

云外自为高出手,人间谁合斗挥拳。

鹤抛青汉来岩桧,僧隔黄河望顶烟。

晴露红霞长满掌,只应栖托是神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古寺老松

百岁禅师说,先师指此松。

小年行道绕,早见偃枝重。

月槛移孤影,秋亭卓一峰。

终当因夜电,拿攫从云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