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赞美了会稽宣绣和上海顾绣的精湛技艺,以及它们所呈现的艺术魅力。诗中描绘了绣品的精细与独特,从绣娘的专注到作品的完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对技艺的敬畏。
诗的开头“心准手停不得语”,形象地展现了绣娘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投入,仿佛连言语都无法表达内心的细腻情感。接着,“始见吴娘今越女”则暗示了绣娘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从古代的吴地到现在的越地,技艺得以延续。
“天人冥接裁半方,晴摇香络风轻举”描绘了绣品的动态美,即使是在静止的状态下,也能感受到其如同天人般和谐的美感,晴空下的香气随风轻轻飘动,展现出绣品的生动与活力。
“避风亦复畏日色,待倚绣床徐拂拭”则体现了绣品的珍贵与保护,绣娘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的作品,既怕风吹又怕日晒,等待合适的时候才轻轻地拂拭,以保持其原有的光彩。
“大士幻身藏指尖,一丝飘断一丝黏”进一步强调了绣娘高超的技艺,她们能够在指尖创造出幻化的形象,甚至在绣线断裂后仍能巧妙地将其重新连接,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技艺。
“小声低咒灵未答,敛容内向愁纤纤”描绘了绣娘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世界,虽然有时可能无法得到灵性的回应,但她们依然专心致志,内心充满忧虑与期待。
“缘兹一意催成幅,秽不能留香并触”表达了绣娘们对作品的执着追求,她们致力于将污秽排除在外,让作品充满香气,触之皆感舒适。
最后,“何如静女自收藏,结取慈情照眉绿”则是对绣娘们高尚品质的赞美,她们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慈爱的心灵,作品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自然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绣娘及其作品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以及匠人们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