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二首(其二)

得罪除名谪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

中使不知何处住,家书莫寄向春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翻译

我因冒犯被贬到海边,心中震惊无暇顾及自身的忧愁。
宫中的使者不知我身在何方,家书就别再寄到春州了。

注释

得罪:因犯错或冒犯而受到责罚。
除名:被开除名籍,不再享有原有地位。
谪:古代官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
海头:海边,指贬谪之地。
惊心:内心震动,惊慌失措。
无暇:没有时间或心思去做。
身愁:自身的忧虑和烦恼。
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
何处:哪里,不确定的地方。
住:居住或停留。
家书:家信,亲友的来信。
莫:不要。
春州:古代地名,这里指贬谪的目的地。

鉴赏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言史的《偶题二首(其二)》,表现了诗人因政治原因被放逐到边远之地的哀怨和无奈。

"得罪除名谪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因为犯错而被削去官职、流放海隅的痛苦心情。“得罪”指触犯了朝廷的禁令或法律,被判处流放;“除名”则是官方的行政行为,即将其从公职中除名。诗人用“惊心无暇与身愁”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忧虑和焦躁,仿佛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照顾好,更不用说其他事情。

"中使不知何处住,家书莫寄向春州。"

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流放后与外界联系中断的孤立无援状态。“中使”指的是负责传递信息和命令的朝廷使者,但在这里,“中使不知何处住”意味着诗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家乡的消息,也失去了向家人发送信息的手段。因此,诗人叮嘱“家书莫寄向春州”,即不要将家信送往他所在的地方,因为这条路已被切断。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挫折的无奈,以及流放生活中的孤独与哀愁。通过这样的描绘,刘言史传递了一种深沉的悲凉感和对命运的无力感。

收录诗词(78)

刘言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惜花

年少共怜含露色,老人偏惜委尘红。

如何遂得心中事,每要花时不厌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弼公院问病

一头细发两分丝,卧见芭蕉白露滋。

欲令居士身无病,直待众生苦尽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登甘露台

偶至无尘空翠间,雨花甘露境闲闲。

身心未寂终为累,非想天中独退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赋蕃子牧马

碛净山高见极边,孤烽引上一条烟。

蕃落多晴尘扰扰,天军猎到鸊鹈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