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二七八)

本志慕道伦,道伦常获亲。

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

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

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我志向追求道伦之道,常常能亲近它。
时常遇到杜源的客人,每次都接待禅宗的宾客。
在明亮的月下谈论深奥的哲理,清晨面对太阳探索真理。
在处理众多事务中忘却痕迹,这才认识了真实的自我。

注释

志:志向。
慕:向往。
道伦:某种高尚或理想之道。
常:经常。
获:得到。
亲:亲近。
杜源:可能指杜甫或者某个与杜甫相关的地方,代指有学问的人。
客:客人。
接:接待。
话禅宾:谈论禅宗。
谈玄:谈论玄妙的哲学道理。
月明夜:明亮的夜晚。
探理:探索真理。
日临晨:清晨来临。
万机:各种事务。
泯迹:消失踪迹,忘却。
本来人:真实的自我,本质的人格。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修道者与一位名叫道伦的高僧交流的心境。开篇即表达了对道伦的仰慕之情,道伦常被皇帝所亲近,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中的“杜源客”应指的是一位游历四方的僧人或士人,他们之间的话题往往涉及深奥的佛理,通过对话来探讨禅宗的教义。

"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表达了他们在清凉的月光下彻夜长谈,以及在每个清晨对佛法的进一步理解和体悟。这些描述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专注内心修为的氛围。

最后两句"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则是说在所有尘世的纷扰都被抛弃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原本的面貌。这反映出诗人通过与道伦的交流和对佛法的深入理解,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顿悟,将个人的真实状态从复杂的人世关系中解脱出来。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追求精神超脱、探索生命本质的境界。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二八一)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

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

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八三)

劝你休去来,莫恼他阎老。

失脚入三途,粉骨遭千捣。

长为地狱人,永隔今生道。

勉你信余言,识取衣中宝。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

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

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

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二)

花上黄莺子,??声可怜。美人颜似玉,对此弄鸣弦。

玩之能不足,眷恋在龆年。

花飞鸟亦散,洒泪秋风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