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不死于贼,必死于小人,今而后吾知免矣;
虽竟其才,未竟其大志,已焉哉天实为之。
此联深刻揭示了人生的两大困境:一是面对外在的威胁,如贼寇,二是内部的挑战,即小人的阴险与危害。诗人以“不死于贼,必死于小人”开篇,巧妙地将两种威胁并置,强调了小人之害可能更为致命,因为它们往往隐藏于日常之中,不易察觉。
接着,“今而后吾知免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如何避免这两类威胁的思考与领悟,暗示他已经找到了某种方法或态度,能够使自己免受伤害,这既是对自身智慧的肯定,也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
然而,诗人的思绪并未止于此,而是转向了对才华与志向的探讨。“虽竟其才,未竟其大志”,这句话揭示了在追求个人才能的同时,更应关注的是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华的展现固然重要,但若未能达到心中的宏大目标,则仍感遗憾。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层次追求,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反思。
最后,“已焉哉天实为之”一句,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收尾,似乎在说,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命运所为,表达了对命运的接受与理解。这种哲学式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起伏时的从容与智慧,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挽联不仅是对逝者生平的回顾与哀悼,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哲学探索,体现了清代文人士大夫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智慧与情感深度。
不详
师表景芳徽,共传重译畏威,舌战万言詟西旅;
豫章嗟薄宦,讵料两楹坐奠,心香一瓣怆南丰。
当年德曜相夫,椎髻布裙,早诺空山偕隐约;
此日衮师失母,寒花瘦蝶,尽归郎署悼亡诗。
办事难、晓事尤难,想年来何限危疑,赖一个读书宰相;
言之易、行之不易,看身后依然寒素,留满籯忧国文章。
草茅坐论成千古;文采风流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