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一七二)

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

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

显扬一代教,作时如来使。

造建僧伽蓝,信心归佛理。

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

与道殊悬远,折西补东尔。

不达无为功,损多益少利。

有声而无形,至今何处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自从梁朝时期起,我追随众多贤士。
宝志大师多次求师,四位仙人辅佐大士。
他弘扬佛法一代,如同佛陀使者降临世间。
建造僧伽蓝地,虔诚之心归向佛理。
虽然成就非凡,但因有所作为常受困扰。
与道相隔遥远,像是修补东西般微不足道。
未能领悟无为之道,损失大于收获。
有形的名声却无形的消失,如今何处寻觅?

注释

梁朝:古代的一个朝代。
贤士:德才兼备的人。
宝志:可能指历史上的一位高僧。
万回师:多次求学或修行的老师。
四仙:神话传说中的仙人。
傅大士:可能指佛教中的重要人物。
显扬:公开宣扬。
如来使:佛教中代表佛陀的使者。
僧伽蓝:佛教寺庙。
信心:坚定的信仰。
患累:困扰和负担。
折西补东:比喻微小的贡献。
无为功:无为而治的境界。
损多益少:损失大于收益。
何处去:消失或不知去向。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寒山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崇尚和追求,以及他对修行生活的感悟。诗中“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表明诗人自从听到梁武帝时代的佛教故事后,就像寻找智者一样去依止那些有道德的僧侣和高僧。“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则描绘了诗人对某位高僧的崇敬,这位高僧不仅拥有宝贵的志向,而且还能教育众多的弟子。

“显扬一代教,作时如来使”显示诗人的佛法修持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其教诲和行为都像佛陀的使者一样传播着正法。接着,“造建僧伽蓝,信心归佛理”表达了诗人对建立寺院、弘扬佛法的愿望,以及他对佛理的坚定信仰。

然而,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哀叹和自我反省的情怀:“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这说明尽管诗人在佛法修持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旧感到有诸多烦恼和束缚。“与道殊悬远,折西补东尔”则是说尽管他努力地追求道德,却发现自己与真理的距离依然很远,只能不断地在不同方向上寻找平衡。

“不达无为功,损多益少利”表明诗人对于“无为”的修行之道还未能完全领悟,反而是越努力追求,得到的却越少,这种努力带来的只是更多的损失和烦恼。“有声而无形,至今何处去”则是在问这个世界上的名声和成就终将何去,它们没有实质,只留下空洞的声音。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佛法修持的深刻理解,也透露出他内心对于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困惑和自我反省。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四)

养女畏太多,已生须训诱。

捺头遣小心,鞭背令缄口。

未解乘机杼,那堪事箕帚。

张婆语驴驹,汝大不如母。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五)

秉志不可卷,须知我匪席。

浪造山林中,独卧盘陀石。

辩士来劝余,速令受金璧。

凿墙植蓬蒿,若此非有益。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八)

报汝修道者,进求虚劳神。

人有精灵物,无字复无文。

呼时历历应,隐处不居存。

叮咛善保护,勿令有点痕。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一八○)

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

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