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二章送柳慎徽赴道州教授(其二)

白发柳夫子,政是柳州孙。

谭经能解颐,经纶出其门。

彼美苍梧士,纫服得兰荪。

抽身朱墨间,初知儒者尊。

报国直以人,不类一饭恩。

山中多散材,著意采蟠根。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满头白发的柳先生,恰似柳州孙氏的后裔。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弟子们常常开怀大笑,他的治学之道出自门下。
那杰出的苍梧人士,如同佩戴着兰花般敬仰他。
他在文人墨客与官场之间游刃有余,初次领略到儒者的崇高地位。
他报效国家只凭个人品德,而非像求一餐之恩那样。
山中藏有许多未被发掘的才俊,他有意寻找那些深藏不露的人才。

注释

白发:形容人的头发已白。
柳夫子:指柳姓的学者。
政是:正是, 类似。
柳州孙:暗指柳宗元,柳姓且曾任柳州刺史。
谭经:谈论经典。
解颐:使人发笑。
经纶:治理国家的才能。
出其门:出自他的门下。
彼美:那杰出的。
纫服:深深敬佩。
朱墨:代指文人墨客。
儒者尊:儒者的崇高地位。
报国:报效国家。
一饭恩:指受人一顿饭的恩惠。
散材:未被发现或未被充分利用的才俊。
蟠根:深藏不露的根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名为《杂言二章送柳慎徽赴道州教授(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不舍,以及对于学问的尊重。

“白发柳夫子,政是柳州孙。”这里直接点出了被送别之人的身份——一位年迈的儒者,名为柳,来自柳州。这样的开篇设置了诗歌的背景和人物,让读者立刻进入了送别的氛围。

“谭经能解颐,经纶出其门。”这两句强调了柳夫子的学问渊博,他不仅能够讲解经典,还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后人。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柳夫子学识的敬仰。

“彼美苍梧士,纫服得兰荪。”这里的“苍梧士”形象,常用来比喻高洁的隐逸之士,而“兰荪”则是清新的草本植物。诗人借此描绘出柳夫子的高洁品格和他所得到的美好赞誉。

“抽身朱墨间,初知儒者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了解到柳夫子学问的深度后,对于儒者的尊重。其中,“抽身”意味着脱离世俗的尘埃,而“朱墨”则是书写文字的工具物化。

“报国直以人,不类一饭恩。”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柳夫子报效国家、教导后学的期望与赞许。其中,“不类一饭恩”指的是柳夫子的教诲和恩泽远胜于普通的饮食之恩,强调其深远的影响。

“山中多散材,著意采蟠根。”诗人在这里通过山中的散材比喻有才华但未被发掘的人才,而柳夫子则是那位能够发现并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家。诗句表达了对他教学能力的肯定。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品格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不仅是一次送别,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传承。

收录诗词(542)

李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赵继公得未开牡丹之什

洛阳二月三月春,车轮马足飘香尘。

金钱散尽花不见,买得桃李犹非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次韵

九顶如故人,要见或可期。

下有瓜字江,一别长相思。

作客殊不恶,何苦独念兹。

吾宗此登临,未觉鸟道危。

白云缭篮舆,一线归路迷。

且裁半隐衣,令与蜡屐宜。

吐雾隔凡俗,胜游那许追。

我亦癯仙流,讵堪逋客随。

江山自美女,生憎铅黛施。

遐瞩岂厌意,所遇亦复奇。

峨峨青蝉冠,袅袅紫金羁。

问公是中乐,鼠辈何与知。

渠爱钱神论,公有山行诗。

形式: 古风

次韵宋都运庆豳学成

我昨行邠郊,徒驭颜色欣。

周道日已远,犹复见仁人。

所挟一世旧,至前岂无因。

载赓七月诗,古风亦已臻。

如今天下士,气伟而多闻。

政成泮宫新,要起后学勤。

加我以数年,便与张范邻。

明当游泾河,即是泗水滨。

形式: 古风

次韵答西城王尉二十韵

自惭井底蛙,边幅徒自饰。

行遇南山虎,引首叩白额。

前后履尾者,鲜不毙其侧。

长啸激虚籁,阴风昏月夕。

裴旻抱弱弓,萧萧失寒魄。

李广落神镞,往往中微石。

嗟无食虎气,徒尔中区窄。

半夜欲编料,当场浪呼索。

有力但足畏,亡机尚可测。

正将馀生轻,无乃狂病发。

贵身非千金,保家空四壁。

王老恰如虎,吞吐不动色。

过口虽幸免,探穴反有得。

祗知抱睡难,谁谓向墙迫。

新诗来相攻,口语颇籍籍。

遭逢摩诘后,骚雅甘伏役。

今虽不负丞,固已愧仙职。

愿交要忘年,憎慵妨割席。

求逐松云飞,距容剑岭隔。

诗成仍属君,南窗惊鼻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