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钱塘江潮时教化平章大宴江上

苍苍吴越山,对峙束江腹。

江开白银瓮,一浪天四蹴。

金晶王高秋,风露气转肃。

常年骇壮观,委巷雷击毂。

今年官增威,旌麾被川陆。

罗衣绣龙凤,玉带缘蚕粟。

牙床锦屏帷,蛮毯随步蹙。

温温香卷阵,婉婉眉斗绿。

微闻伊梁音,渌酒光动縠。

鲜醲片晌尽,望姓空侧目。

惧成庾郎哀,窃效杜陵哭。

冥顽鳞鱼汇,屡覆舟万斛。

枭雄扈将军,竟作机上肉。

大浸交烽火,血胔腥草木。

地媪为之愁,兼恐河源缩。

熟闻灵胥庙,岁祭莫敢黩。

三叫三酹觞,愿与赤水族。

钱王射强弩,至今有遗镞。

何当起英魂,少助八州督。

中原日无事,海㝢蒙景福。

尚虞多戕残,洒泪逃亡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逢在元末明初观览钱塘江潮时,正值当地官员大宴江上的盛况。诗中通过描绘吴越山的雄浑,江面如白银瓮的壮丽,以及秋风露气带来的肃穆氛围,展现出钱塘江潮的宏伟壮观。同时,诗人也提及了今年官府增添了威仪,宴会上华服锦绣,装饰繁复,香烟缭绕,气氛热烈。

然而,诗中也寓含着深沉的历史感慨。诗人感叹英雄人物如扈将军般的枭雄,最终命运悲惨,如同机上之肉,钱塘江潮的灾难与战火并存,生灵涂炭。诗人祈愿钱王的英魂能助八州督,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宁。然而,他仍然担忧战乱可能再次发生,表达了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以钱塘江潮为背景,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历史沉思,既有壮丽景色的描绘,又有深刻的社会现实反思,展现了元末明初动荡时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收录诗词(287)

王逢(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 字:原吉
  • 籍贯:元明间常州府江阴
  • 生卒年:1319—1388

相关古诗词

丙申八月纪事时自乡里入吴还华馆遂卜隐鸿山

寸舌解重围,长歌振短衣。

不成巢父去,空似鲁连归。

蔡港沙田薄,黄山宰木稀。

伯鸾吾所慕,梅李况鱼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常州江阴再失无锡告警病中自鸿山将迁海上

病就山中隐,烽催海上舟。

连城新鬼哭,深壁大臣羞。

赤眚躔金火,炎风汗马牛。

遥占女兄弟,先已下长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次虾妾岸

朝辞凤巢村,晚次虾妾岸。

起望大角间,太白光有烂。

方罹杜陵苦,未已崔旰乱。

鬓毛掠蝙蝠,竹里鸣鹖鴠。

同曹迫忧悸,相视名错唤。

前途非乐土,殊昧贤达算。

谁家缭崇垣,辘轳卧井干。

馀歌久悽惋,酣宴同清晏。

宁知楚幕乌,不寤吴宫燕。

萧晨理舟楫,回首重悲叹。

形式: 古风

往扬名开化二乡掩骼

分藩多贤劳,不敏忝宾客。

虽无官守縻,亦复与言责。

二乡虔刘祸,惨甚长平厄。

先王制礼经,孟春当掩骼。

仆夫有难色,款段才任策。

骎骎度冈坂,眇眇循薮泽。

稍稍烟微青,历历野四白。

游魂行草上,遗老候道侧。

我岂物役徒,兹来出心臆。

皇天久下悯,赤子非寇敌。

鸱鸟何不仁,衔啄血更沥。

因歌《战城南》,风悲泪狼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