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宁楷的《黄陵庙》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富有历史感的画面。首句“目断重华竟不回”,表达了对英雄人物重华(舜帝)逝去的无尽感慨,暗示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哀思。次句“鹧鸪声入远江哀”,以鹧鸪的悲鸣声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以及对湘江(此处指远江)的怀念。
“暮云祇傍苍梧宿”写傍晚的云彩似乎只在苍梧(传说中舜帝之墓)停留,进一步渲染了黄陵庙的孤寂和历史遗迹的沧桑。接下来,“春水还疑沩汭来”通过春水仿佛来自沩汭(古代河流名),寓言历史长河的流转,也暗含对往昔繁华的追忆。
“泪竹岂愁秦帝火”借用了“泪竹”的典故,传说舜帝南巡时,当地百姓因思念他而哭泣,泪水滴在竹子上,竹子因而流泪。这里以泪竹象征人们对舜帝的怀念,即使面对秦朝的焚烧(可能指历史变迁或政治动荡),情感依然深沉。最后一句“巫歌曾借楚卿才”,提及巫歌和楚地的才子,增添了地方文化色彩,同时也暗示了黄陵庙祭祀活动的古老传统。
结尾“更堪鼓罢凄清瑟,风雨萧萧两岸苔”,描绘了祭祀结束后,瑟瑟琴音与风雨声交织,两岸青苔覆盖,营造出一种凄清、荒凉的氛围,完美收束全诗,让人回味无穷。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深深敬仰与无尽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