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记

不闻人声,但闻琴声。不闻弦声,但闻指声。

桃源中人,羲皇上人。何论魏人,何论晋人。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桃源记》由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桃源景象。诗中以“不闻”与“但闻”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强调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对比。

“不闻人声,但闻琴声。” 这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世的境界,琴声悠扬,仿佛是心灵深处最纯净的旋律,与外界的嘈杂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对自然和谐与内心平静的向往。

紧接着,“不闻弦声,但闻指声。” 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弦声虽无形,却能通过手指的轻触得以传达,这不仅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更象征着艺术家与自然、心灵与宇宙之间微妙而直接的沟通。

“桃源中人,羲皇上人。” 桃源,即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理想化的避世之地,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如同远古先民一般,远离了纷扰的尘世。诗人在这里借桃源中人来表达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何论魏人,何论晋人。” 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理想状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期,但诗人在此处却选择忽略这一历史背景,意在表明真正的精神自由与和谐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时代或地域,而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自然和理想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一尺剑

一尺剑,驯两蛇。五百载,还刘家。炎精断,典午乱。

真人兴,绍皇汉。草肃肃,没辇毂。金之刃之悔不速。

形式: 乐府曲辞

味卿言

恪谁长,慕容炜,有霍光。猛谁伍,秦符坚,有仲父。

裕谁堪,司马宗,有曹瞒。知人何详已何略。

如君之才总谁角,可怜死惭高著作。

形式: 乐府曲辞

金昌亭

东华吴声犹未已。司空中书执戈起。

同谋亦闻檀道济。庐陵何人,武皇爱子陛下弟。

金昌亭边鼓声沸。磨刀霍霍且及帝。

五蛇升,一龙去。龙归若得瞻皇驭。

应问尔来何太据。

形式: 乐府曲辞

东山屐

东山屐,屐不释,屐不释,作山贼。

西堂梦,梦莫论,梦莫论,思王孙。

君才苦多实苦少,别梦盈盈满春草。

君心苦杂迹苦幽,探奇累累山灵愁。

山灵愁,向天诉,桃墟村中夜相捕。

君须成佛骨未仙,生天乃落孟顗前。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