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与可墨竹,并叙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形式: 古风

翻译

这个人究竟是谁,能在这游戏中找到自由。
他的诗才如同草书大师遗留的风范,又融入了竹子的深邃意境。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自然元素,超脱于常人的想象之外。
全世界都知道这价值连城,但欣赏的人中,我最为独到。
知音难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转瞬即逝,不容等待。
谁说生死相隔,我们相见就如同龚、隗般难得的知己。

注释

斯人:这个人。
定:究竟。
何人:是谁。
游戏:生活/艺术。
得自在:找到自由。
诗鸣:诗才展现。
草圣:草书大师。
馀:遗留。
竹三昧:竹子的意境。
木石:自然元素。
荒怪:超凡。
轶象:超越常规的想象。
举世:全世界。
知珍:知道珍贵。
独予最:我最为独到。
知音:知心朋友。
古难合:难寻。
奄忽:短暂。
不少待:不容等待。
生死隔:生死相隔。
相见:相见。
如龚、隗:如同龚、隗这样的知己。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诗中通过描绘竹林中的雅集场景,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表明诗人对于能够理解自己心灵状态的人充满好奇,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自在自如的情怀。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描绘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与草木竹石融为一体的境界。这里的“三昧”来自佛教术语,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禅定状态。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则形容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灵感,甚至能够从最不起眼的物品中发现美丽和奇特之处。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表示诗人认为世人都能认识到友谊的宝贵,但真正懂得欣赏这份情谊的人却很少。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强调了能够相互理解和共鸣的情感是多么珍贵和罕见。

最后两句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则用历史上著名的忠诚朋友龚自珍与隗永和来比喻,即便是在生与死的界限下,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守友谊,保持不渝的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人世间难得的知音之情的赞美,展现了苏轼超脱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钱舍人病起

床下龟寒且耐支,杯中蛇去未应衰。

殿门明日逢王傅,櫑具争先看不疑。

坐觉香烟携袖少,独愁花影上廊迟。

何妨一笑千痾散,绝胜仓公饮上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和王巩

谪仙窜夜郎,子美耕东屯。

造物岂不惜,要令工语言。

王郎年少日,文如瓶水翻。

争锋虽剽甚,闻鼓或惊奔。

天欲成就之,使触羝羊藩。

孤光照微陋,耿如月在盆。

归来千首诗,倾泻五石樽。

却疑彭泽在,颇觉苏州烦。

君看驺忌子,廉折配春温。

知音必无人,坏壁挂桐孙。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用王巩韵赠其侄震

衡门老苔藓,竹柏千兵屯。

开樽邀落日,未对乌鸟言。

清风举吹籁,散乱书帙翻。

传呼一何急,人马从车奔。

贫居少宾客,邻妇窥篱藩。

墙头过春酒,绿泛田家盆。

比来伏青蒲,坐捉白兽樽。

王猷修润色,亦有簿领烦。

朝廷贵二陆,屡闻天语温。

犹能整笔阵,愧我非韩孙。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用王巩韵,送其侄震知蔡州

九门插天开,万马先朝屯。

举鞭红尘中,相见不得言。

夜走清虚宿,扣门惊鹊翻。

君家汾阳家,永巷车雷奔。

夕郎方不夕,列戟以自藩。

相逢开月阁,画檐低金盆。

至今梦中语,犹举灯前樽。

阿戎修玉牒,未惮笔削烦。

君归助献纳,坐继岑与温。

我客二子间,不复寻诸孙。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