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一首(其十八)

老不禁寒,山边水边曝日。

春归阆苑,长底短底从新。

笙歌丛里贺年朝,锦绣筵中开寿域。

衲僧门下别有条章,每日蒙头打坐。

不知岁月易迁,直饶拶著不来,谁展钵盂吃饭。

形式: 偈颂

翻译

我已年迈,经不住寒冷,常在山水边晒太阳。
春天回到仙境,不论长短,一切从新开始。
在笙歌环绕的节日里庆祝新年,华美的宴席上开启长寿的祝福。
在和尚的门下,还有特殊的规矩,每天蒙头打坐修行。
浑然不觉时光流逝,即使被束缚无法外出,又有谁能为我打开饭碗呢?

注释

老不禁寒:年迈经不起寒冷。
曝日:晒太阳。
阆苑:仙境,指美好的居所。
长底短底:不论长短。
笙歌丛里:笙歌环绕的地方。
寿域:长寿的祝福之地。
衲僧门下:和尚门下。
打坐: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静坐冥想。
岁月易迁:时光飞逝。
拶著不来:被束缚不能外出。
展钵盂吃饭:打开饭碗吃饭。

鉴赏

这首宋代禅宗僧人释智愚的偈颂,以日常修行生活为题材,展现了僧人的简朴与对时光流逝的淡然态度。首句“老不禁寒,山边水边曝日”,描绘了僧人在山野间晒太阳的画面,反映出僧侣生活的清苦和对自然的亲近。

“春归阆苑,长底短底从新”寓言春天的回归,暗示着生命的轮回,无论长短,都要重新开始,体现了佛教的无常观和对生命流转的接纳。接下来两句“笙歌丛里贺年朝,锦绣筵中开寿域”,则通过世俗的庆祝场景,对比出僧人对热闹世界的超脱,他们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修行。

“衲僧门下别有条章,每日蒙头打坐”直接描述了僧人的日常生活,每日专注于禅定修炼,不被外界干扰。最后一句“不知岁月易迁,直饶拶著不来,谁展钵盂吃饭”,表达了僧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淡然,即使岁月匆匆,他们也不追求物质享受,只关心如何在禅定中维持基本的生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僧人修行生活的特立独行,以及他们对世间繁华的超脱态度,体现了禅宗的内省和淡泊精神。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偈颂二十一首(其十七)

年垂九十碍丛林,历尽风霜岁月深。

妙蕴岂能超佛祖,寸衷端可格天心。

形式: 偈颂 押[侵]韵

偈颂二十一首(其十五)

西天末叶,东土初枝。

趑趄梁魏兮形影相吊,冷坐嵩少兮路径委蛇。

将谓单传直指,谁知一握乱丝。

骂底恨底患在为人之师。

今则枝枯叶陨,敷茂何期。

有屈明明无雪处,临风只可自嘘戏。

聊陈菲供,来兮鉴诸。

形式: 偈颂

偈颂二十一首(其十四)

一人高高峰顶立,一人深深海底行。

不是与人难共住,大都缁素要分明。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偈颂二十一首(其十三)

夫蛊者最灵通,不期而会,不约而同。

拶著崖崩石裂,抛出金圈栗蓬。

惊倒露柱,嚇煞灯笼。

不知何处毒种,元来门里有虫。

形式: 偈颂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