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空山暮雨,枯木晓霜。此处闻声,若为断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山中的寂寥景象。"空山暮雨"四字,展现了傍晚时分山中空旷而寂静,细雨飘落,增添了萧瑟之感。"枯木晓霜"则进一步刻画了清晨时分,树木干枯,霜白如银,显得凄冷而孤独。诗人在此处听到某种声音,可能是猿猴哀鸣,"此处闻声",引发了他的深深愁绪。
"若为断肠"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痛或离愁,仿佛这声音直接触动了他敏感的情感,使之感到无比的哀伤,几乎令他肝肠寸断。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空山、暮雨、枯木和晓霜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哀伤的氛围,展现出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不详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此纸无脂粉气,之子有山水淫。
当时以意摸写,今我以目登临。
试问沧洲渔叟,长松山崦谁家。
终日拿舟不语,江风吹老芦花。
乌台夜雨伤神,赤壁秋风岸巾。
此老眼空四海,舟中二客何人。
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
却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