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法华山怀慈上人

我无适俗姿,发兴在林嶂。

前身一义堕,好山输百丈。

永怀住山人,败毳裹龙象。

频驱尘外轸,径抵云雨上。

道人初怪问,斗绝何从访。

师居不难寻,天壁愕异状。

风烟自萧散,草木更森长。

道人聊复尔,仁者作是想。

重来傍岑翳,眼净人亦王。

虎溪虽不过,鹫岭聊得望。

遥知师冁然,跛跛又安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中的《望法华山怀慈上人》,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首句“我无适俗姿,发兴在林嶂”表达了诗人不适应世俗生活,心灵向往于山林之间的自由与宁静。接着,“前身一义堕,好山输百丈”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前生投入山林的灵性,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对高山的崇敬之情。

“永怀住山人,败毳裹龙象”描绘了诗人对住在山中修行者的怀念,用“败毳裹龙象”形象地表现了僧侣简朴的生活状态和与世隔绝的修行环境。

“频驱尘外轸,径抵云雨上”则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自由,向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

“道人初怪问,斗绝何从访”写出了诗人初次探访山中道人时的惊讶与好奇,同时也表达了对道人所在之地的神秘感。

“师居不难寻,天壁愕异状”描述了道人居住处的壮观景象,暗示了山中道人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风烟自萧散,草木更森长”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山中清幽静谧的氛围。

“道人聊复尔,仁者作是想”表达了诗人对道人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仁爱与平和。

最后,“重来傍岑翳,眼净人亦王”意味着诗人再次来到山中,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成为了山林之王,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虎溪虽不过,鹫岭聊得望”以虎溪和鹫岭为象征,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能亲临这些名山大川,但心中依然充满对它们的向往和敬仰。

“遥知师冁然,跛跛又安往”则是诗人对友人慈上人的思念与祝福,希望他能保持内心的欢愉和平静,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收录诗词(295)

王安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安平小集

王鲔未荐春,永叹念河曲。

游子怀故乡,书剑就装束。

横流一苇航,归日三秋促。

属骖饶阳道,解鞅获馆谷。

鸣乌尾毕逋,喜信乱城角。

邑中二三子,彼美温如玉。

行李往来者,东道礼尤笃。

一尊相劳苦,桃瓜间红绿。

深严布金地,良可避蒸溽。

呼龙劝客留,雨声裂华屋。

诸公气吐虹,不鄙余录录。

号呶叫博卢,露跣围弈局。

漫郎本何者,蒿蓬倚松竹。

更不效天随,凄其茹杞菊。

形式: 古风

贻梁东卿激

结发抱奇趣,被褐深自珍。

空肠贮明月,坐友千载人。

长饥为驱出,宦游古河滨。

侵寻簿领书,陆海纵埃尘。

深迷谁复见,无闷日湮沦。

使车重皇眷,宾从实要津。

平生相与昧,数面辄成亲。

如何冰霜别,邂逅梅柳春。

我来闭空馆,公归柅轻轮。

咫尺不得语,寤叹良苦辛。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送曹文叔

读书无见功,要足补吾拙。

时从千载上,坐友万人杰。

心源贮古月,表里湛空澈。

政缘老懒故,早觉追随苶。

推迁怀短檄,甚愧固穷节。

安阳耆旧衰,风采漫笔舌。

翩翩阿瞒孙,乃出诸椽列。

爽气不可招,敌榜近缧绁。

只今官罢休,道学归澡雪。

加飧一言足,人事会有别。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奉酬李道源供奉

斯人倘遇真,何必吾党士。

向来风骚伯,领略罄同轨。

仙路共飞腾,鸡犬近天咫。

但看横槊语,力足走馀子。

小诗赋竞病,政自贤乎已。

眼中管陶郎,翰墨颇自喜。

当官故痴绝,捉扇谈名理。

早时随计偕,晚堕鹖冠里。

史君柱后文,此面恶难拟。

陆机生不识,尚想汗颜泚。

只今官罢闲,高唱动连纸。

齐西井邑富,三月花事起。

人奇渼陂同,物胜斜川似。

远心破城府,快论注弦矢。

嗟予怀檄书,寸步畏瓜李。

投床梦婉娩,日永贪睡美。

亦思陪君嬉,静钓濠梁水。

君方事箠辔,问津从隗始。

十年投笔兴,气已无万里。

努力就功名,爵禄天下砥。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