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流莺词》由清代诗人张嵩龄所作,描绘了暮色中流莺啼鸣的场景,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动形象。诗中不仅展现了流莺的美丽与活力,也融入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日暮听流莺,流莺啼不住”开篇即营造了一种黄昏时分,流莺在空中自由飞翔、欢快啼鸣的景象。接着,“上苑春来又几时,深闺梦醒惊何处”两句,将视角转向了春天的上苑和深闺,表达了季节更迭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微妙联系。
“初闻仿佛在东墙,又见随风出绿杨”描绘了流莺飞行轨迹的多变与自由,它们或在东墙附近停留,或随着微风穿梭于绿杨之间,展现出其灵动的姿态。
“睍睆枝头明似剪,绵蛮树底巧如簧”运用比喻手法,将流莺的叫声比作剪刀的明亮与簧片的巧妙,生动地表现了它们声音的悦耳与和谐。
“豪门争拥颜如玉,斗酒黄柑共相逐”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流莺与富贵人家的互动,暗示了自然之美的普遍性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宛转疑吹秦女箫,悠扬胜度吴娘曲”进一步通过音乐的比喻,强调了流莺叫声的艺术魅力,将其与古代高雅的音乐相提并论。
最后,“独有高楼粉黛人,年年夫婿怨飘零。鸳鸯独宿银屏冷,倚遍阑干不忍听”表达了对孤独女子的同情,她每年都在等待远方丈夫的归来,而流莺的啼鸣让她更加感伤。鸳鸯的孤独象征着夫妻分离的痛苦,与流莺的自由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流莺的形象,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