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姊七十寿歌

春来无处无芳草,何处春光应更好。

乔木啼莺日正暄,华堂戏綵人难老。

早向深闺足苦心,蚕缫布缕又金针。

夭桃已协周南咏,慈竹仍涵晚岁阴。

涧蘋采得还亲芼,天冈几为思亲到。

长子提孙孝不衰,寿康宜获天之报。

即今七帙颜犹童,香风坐满芝兰丛。

白头老弟逢生日,长歌径过东山东。

五人同产三人在,谁能不念平生爱。

有分欢娱合共追,无情岁月从渠迈。

旧路重寻了不差,入门弦管竞呕哑。

殷勤一酌长生酒,看取蟠桃几度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杨氏姊七十寿歌》由明代诗人罗钦顺所作,以赞美之情描绘了一位年届七旬的女性杨氏姊寿辰的盛况。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寿宴上的欢声笑语、自然界的生机盎然以及对长寿与家庭和谐的颂扬。

开篇“春来无处无芳草,何处春光应更好”,以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起兴,寓意杨氏姊如同春日般充满生机与活力,其寿辰之喜庆超越了其他时节。接着,“乔木啼莺日正暄,华堂戏彩人难老”描绘了寿宴上热闹非凡的场景,乔木上的黄莺啼鸣,华美的厅堂中人们欢聚一堂,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青春与活力。

“早向深闺足苦心,蚕缫布缕又金针”则转向对杨氏姊勤劳与智慧的赞美,她早年在深闺中辛勤劳作,不仅养蚕织布,还精通女红技艺,体现了女性的独立与能干。接下来,“夭桃已协周南咏,慈竹仍涵晚岁阴”运用典故,将杨氏姊比作桃花与慈竹,前者象征着她的美丽与活力,后者则代表了她的慈祥与坚韧,即便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与尊严。

“涧蘋采得还亲芼,天冈几为思亲到”描绘了杨氏姊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她亲自采摘涧边的蘋草,为家人准备美食,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最后,“长子提孙孝不衰,寿康宜获天之报”强调了家族的和谐与传承,长子与孙子的孝顺使得家庭关系更加紧密,预示着杨氏姊能够享受到天赐的健康与幸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叙述,不仅赞颂了杨氏姊的长寿与美德,也反映了对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美好祝愿。罗钦顺应景而作,以诗传情,使得这首寿歌成为了一曲对生命、亲情与自然之美的颂歌。

收录诗词(510)

罗钦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晴山搜书舍为廖太守赋

蒋生径里足清阴,陶翁篱落皆黄金。

晴山先生书满屋,亦有花竹清人心。

栋云飞尽日杲杲,玉华峨峨插晴昊。

境静应无俗客来,诗成自把芳樽倒。

有时寻壑复经丘,历历平生旧钓游。

春风高树啼黄鸟,秋水方塘泛白鸥。

真乐由来无内外,观物搜书两无碍。

说向傍人会者稀,高谈空自超三界。

形式: 古风

庚戌春赴南雍省侍秋半乃还颇有赋咏而亡其稿追忆仅得此下十章(其一)次峡江

眼界俄开阔,悠然独倚蓬。

暝烟藏远树,残照掠孤峰。

合市人初散,邻船话不同。

两年频过此,碌碌愧英雄。

形式: 五言律诗

庚戌春赴南雍省侍秋半乃还颇有赋咏而亡其稿追忆仅得此下十章(其二)过白沙

过尽白沙洲,千峰跃未休。

青馀原上麦,红失驿中楼。

客子程途远,长江日夜流。

不缘君父重,奔走亦何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庚戌春赴南雍省侍秋半乃还颇有赋咏而亡其稿追忆仅得此下十章(其三)过市汊

人家依岸浅,驿岸俯江斜。

密雨遮龙雾,奔流走象牙。

金陵何处是,白下望中赊。

明到南昌郡,徐亭扫落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