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七日母命出城避贼

老母传示纸三寸,欹侧澹墨十数言。

谓闻尔日贼促战,千家万家人出门。

尔独何为恋虎口,六世名族惟尔存。

身是妇人当死耳,此时言义休言恩。

尔去将情告诸帅,况尔有口兵能论。

背人读罢火其纸,才欲痛哭声先吞。

中夜起坐不能寐,十指尽秃余咬痕。

在家何曾得见母,母教诚是儿智昏。

宿将南来过两月,胡至今日军犹屯。

或者条侯太持重,不识此贼原游魂。

傥以里言走相告,未必幕府如帝阍。

藉手庶几万分一,还我甘旨鸡与豚。

甘作罪人背母去,廿金馈贼吾其奔。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鉴赏

这首清代金和的《五月七日母命出城避贼》描绘了一位母亲在战乱时期对儿子的深沉叮嘱和期待。诗中的母亲虽然年迈,但关心国事,深知战局紧迫,她强忍悲痛,以寥寥数语传达了对儿子的担忧:贼寇逼迫,众人外出避难,而儿子却不愿离开("尔独何为恋虎口")。她强调身为女子虽应准备牺牲,但在危急时刻,儿子应以国家大义为重,向将领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义休言恩")。

母亲鼓励儿子勇敢面对,告知他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持沟通("尔去将情告诸帅"),并暗示可能的军事策略("况尔有口兵能论")。读完信后,母亲焚烧了信件,内心悲痛难以言表("火其纸,痛哭声先吞"),夜不能寐,甚至手指因焦虑而留下咬痕。她自责未能亲眼见到儿子,认为自己教育不当("母教诚是儿智昏")。

诗中提到的"宿将南来过两月,胡至今日军犹屯",反映出战事拖延,将领可能过于谨慎("太持重"),未能迅速击退敌军。母亲希望儿子如果能将民间疾苦上报,或许能对决策有所影响("傥以里言走相告"),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机会,她只求儿子平安归来,共享家常之乐("还我甘旨鸡与豚")。

最后,母亲表示愿意独自承担罪名,让儿子去投奔军队,以求生存("甘作罪人背母去,廿金馈贼吾其奔")。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战争背景下家庭的离散与无奈。

收录诗词(42)

金和(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初九日出城既至善桥作

出城二十里,世界顿清凉。

不觉发将白,才知日尚黄。

居人尽旗鼓,吾辈又冠裳。

重见圣朝诏,羞挥泪数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自秣陵关买舟冒雨至七桥瓮马总戎营求见

早潮人说船行易,五十里路夕未至。

夜深雷雨破空来,疑是城头战方利。

小船漏水时欲沈,裤袜无乾不能睡。

烧烛聊谈纸上兵,到晓刚成六千字。

遥遥乍见当头旗,船得顺风桨生翅。

须臾系缆营东头,万帐星罗真得地。

此时雨猛更逐人,草滑泥深策无骑。

束缚芒鞋侧足行,军前岂可轻儿戏。

渐闻朝令许传呼,长揖扣门敬投刺。

将军竟作阶下迎,才见逃人先迸泪。

敢谓此贼不难平,三月迁延自攻愧。

张髯怒骂骄儿兵,如所云云颇非醉。

坐来徐献袖中书,五策居然中三四。

欲推欲挽忽沈吟,前席无声似酸鼻。

但言大帅在钟山,到彼雄心傥一试。

我闻未免中狐疑,于我何嫌若引避。

归船听取道旁语,请战都非大帅意。

将军近已病填膺,不是将军不了事。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初六日将辞诸营而去

旁观不觉举棋频,枭鸟声多渐惹瞋。

吾舌能令金马泣,军心只似木鸡驯。

侯嬴有剑难从死,伍员无箫欲救贫。

徒赚北堂占鹊报,猜儿已作后车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初七日去大营拟寄城中诸友

十万冤禽仗此行,谁知乞命事难成。

包胥已尽滂沱泪,晋鄙惟闻嚄唶声。

自古天心悭悔祸,虽余人面错偷生。

一身轻与全家别,何日残魂更入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