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坐雨

月影不离水,竹声时到堂。

检书忘旦暮,与砚共行藏。

十里湖光晓,千函贝叶香。

何缘时到此,秋雨闭山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东湖之畔,在细雨中静坐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首句“月影不离水”,以月影映照水面起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月光与水波相映成趣,仿佛月影在水中轻轻摇曳,给人以无限遐想。

“竹声时到堂”一句,将视线转向竹林,竹叶在微风中轻声细语,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声音穿过竹林,悄悄地来到厅堂,为静谧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

“检书忘旦暮,与砚共行藏”则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他沉浸在阅读之中,时间仿佛凝固,忘记了白天与黑夜的更替,与砚台相伴,共同经历着知识的探索与心灵的成长。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十里湖光晓,千函贝叶香”描绘了一幅清晨湖面的美丽画卷。湖光在晨曦中闪烁,美不胜收;而“贝叶香”则可能指的是佛经或书籍的香气,与“千函”(许多卷册)相呼应,暗示了诗人可能是一位僧侣,或是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人。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也蕴含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寄托。

最后,“何缘时到此,秋雨闭山房”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情境的感慨与思考。在秋雨中闭门读书,远离尘嚣,这样的生活或许是他所向往的。然而,为何能有这样的机会?这句问句引人深思,既是对当下情境的赞叹,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寻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知识与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更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相互交融的体现。

收录诗词(2)

释元志(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宿化城庵

负郭精蓝此最幽,长堤风细柳丝柔。

斋钟远入春湖雨,梵呗惊回古渡鸥。

自有神鱼沾世泽,绝无渔网下清流。

南薰似爱疏狂客,吹散匡床万种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烟雨楼夜泊

落帆亭畔草芊芊,放鹤洲边好泊船。

片席凉分三面水,半湖暝接万家烟。

乌啼霁月高秋晚,角吹清霜旅梦悬。

虽有胜情无胜具,凭栏凝眺重凄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挽嘉禾三烈

我闻虎丘涵剑光,游人千古吊贞娘。

又闻钱塘苏小小,客过唏嘘怜春草。

如兹二妇何足奇,不朽曾不让须眉。

何况云黯燕台月,折玉埋香悼三烈。

三生石上旧因缘,矢志长斋绣佛前。

千回万劫祗一死,共视微躯薄如纸。

为子死孝臣死忠,三心皎皎将毋同。

绝命词成不返顾,倏然遂隔泉壤路。

广柳萧萧易水寒,胥涛日夜撼江干。

楚有兰兮湘有竹,疑化鸳湖满溪绿。

而今行道指丰碑,风雨酸辛猿鸟悲。

试看辽东归来鹤,惜哉九原不可作。

形式: 古风

忆子餐留鸳湖

柳瘦轻烟际,迎风引绪长。

有愁难寄酒,无泪不沾裳。

芳草迟归棹,遥山待好妆。

问君湖畔宿,几见好鸳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