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名为《翻经台》。沈辽通过对“翻经台”的描绘,展现了其历史的痕迹与深邃的文化内涵。
首句“不见康乐初翻经”,以“康乐”暗指谢灵运,这位南朝宋时期的著名文人,以“初翻经”点明了翻经台的历史渊源,即此处曾是谢灵运翻阅佛经之处。这一句既勾勒出了翻经台的历史背景,也暗示了其与佛教文化的深厚联系。
次句“崇台百尺但有名”,描述了翻经台的外观特征——高耸的台基,虽历经岁月,其名声却依然响亮。这里通过“百尺”这一夸张的数字,不仅强调了台的高度,也隐含了人们对翻经台历史地位的敬仰和记忆。
第三句“当时妙意遥可想”,转而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想象着当年谢灵运在此翻经时的精妙之意。这句话通过“遥想”二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意境,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追求。
最后一句“木叶落尽青山横”,以自然景象作为结尾,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的静谧画面。随着木叶的飘落,青山横亘在眼前,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这句话通过对比,强化了翻经台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综上所述,《翻经台》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翻经台的历史风貌,更蕴含了对文化传承、历史变迁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刻思考。沈辽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巧妙融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景观与人文精神的一次深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