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纪行十四首(其十)沁水县

一水随山根,宛转流出迥。

滩声绕县门,孤城数家静。

风土殊可怪,十人五生瘿。

土屋响牛铎,壁满残日影。

行迟欲问宿,连户皆莫肯。

亭长独见留,半榻亦多幸。

呼童此晚炊,粝饭谷带颖。

野蔌不可得,敢望肉与饼。

途行乃至此,俭素当自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徐贲在沁水县的所见所感。首句“一水随山根,宛转流出迥”展现了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象,溪流曲折地穿行于山间,显得深远而宁静。接下来,“滩声绕县门,孤城数家静”描绘了县城的孤独与寂静,滩水声回荡,只有零星几户人家,更显寂寥。

诗人对当地的风土感到惊奇,“十人五生瘿”,说明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可能不佳,可能水质或环境特殊,导致较多人生瘿疾。接着写到简朴的生活状态,“土屋响牛铎,壁满残日影”,土屋内牛铎声响起,夕阳余晖洒满墙壁,显示出生活的简朴和时间的流逝。

诗人想找个地方投宿,却发现“行迟欲问宿,连户皆莫肯”,人们不愿接纳他。然而,一位亭长却破例留宿,让他感到“半榻亦多幸”。晚餐时分,主人虽只能提供粗糙的糙米饭和未脱壳的谷物,但诗人仍心怀感激,表示即使野外蔬菜都难以获取,更别提肉类和面饼,这让他反思旅途中的俭朴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沁水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诗人自身的体验,展现出元末明初时期边远地区朴素而艰辛的生活面貌,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自我反省。

收录诗词(640)

徐贲(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晋冀纪行十四首(其十一)太阴山

巍巍太阴山,厓壁拔崭峭。

积水嵌层墟,凛若太古造。

冻深草木坚,僵立势难挠。

高寒横障空,阳景未尝到。

邻有羲和墓,欲问莫可吊。

如何于此地,独不被临照。

至今山中乌,无性识晴昊。

聊为志其事,因之发长啸。

形式: 古风

晋冀纪行十四首(其十二)十八盘

土谷既深入,高山复㠝岏。

微径才百尺,下转十八盘。

俯临涧壑险,势陡不可看。

乱石斗磊砢,置足恐不安。

长镵那可托,藤蔓无由攀。

寸步每千虑,举动如蹒跚。

心胆掉欲碎,毛发亦为寒。

战兢尚未足,何暇发慨叹。

平生行路心,此日方知难。

形式: 古风

晋冀纪行十四首(其十三)女娲墓

空山两高冢,娲皇此中葬。

焦土积层巘,势助殿阁壮。

大哉补天手,功出千古上。

至今炼馀石,火气夜犹放。

轰雷常祓护,烈风日掀荡。

阴林惨可畏,怪木高数丈。

百鸟飞绕枝,欲止不敢向。

地灵气所钟,祭祷土人仰。

经过谒祠下,幸获拜神像。

形式: 古风

晋冀纪行十四首(其十四)霍山

霍山古北镇,势尊出群麓。

山深异风景,春尽树未绿。

居人苦多寒,凿土为住屋。

屋顶土元厚,亦种麻与菽。

乃知此方民,犹有上古俗。

我欲拜其庙,日斜去程促。

窑烟敛暝色,牛羊半归牧。

征途多崄巇,村馆早寻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