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吴师道所作的《端午》诗,以端午节为背景,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首联“今年重午住京华,一寸心情万里家”,开篇点明时令与地点,端午佳节之际,诗人身处京城,内心却满溢着对遥远家乡的思念。一个“住”字,既指实际居住,也暗含着心灵的归宿感,而“一寸心情”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情感的细腻与深沉,将个人的情感放大至极致,与“万里家”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距离与思乡之情的强烈反差。
颔联“楚些祇添当日恨,戎葵不似故园花”,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主题。这里的“楚些”借用了屈原《楚辞》中的典故,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祇添当日恨”则表达了诗人因远离家乡而增添的遗憾与痛苦。而“戎葵不似故园花”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家乡之花的独特与珍贵,强调了诗人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深深眷恋。
颈联“案头新墨题纨扇,墙外高门响钿车”,转而描写诗人端午节的生活场景。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诗人以新墨题扇,既体现了节日的习俗,也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墙外高门响钿车”描绘了一幅繁华热闹的街景,与前文的孤独与思念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尾联“朋侣萧疏欢事少,谁令衰鬓受风沙”,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孤独与哀愁的情绪。在端午佳节,诗人身边的朋友稀少,欢乐之事难得,这不仅是因为节日的特殊性,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最后一句“谁令衰鬓受风沙”则以自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岁月流逝、人生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端午》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对比手法,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感受,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