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春月》由清代诗人曾逢辰所作,描绘了春日月色下的美好景象与情感体验。
首句“春光烂漫月黄昏”,以“烂漫”二字形容春光之盛,与月色相映成趣,黄昏时分的柔和光线为春景增添了几分温馨与静谧。接下来,“对影象三酒满樽”,运用拟人手法,将月光下人的影子比作满樽的酒,形象地表达了月光的明亮与温暖,仿佛能让人在月下畅饮,享受春夜的美好。
“十里流辉桃叶渡,一轮斜照杏花村”,进一步扩展画面,描述了春日里桃叶渡和杏花村的景色。十里长河,流光溢彩,桃叶随风摇曳,杏花绽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意。一轮斜阳洒在杏花村上,金黄的光芒与粉白的花朵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欣看兔魄消长夜,不假鳌山作上元”,“兔魄”指月亮,这里用以比喻月亮如兔子般明亮,消融了长夜的黑暗。诗人欣赏着这轮明月,感受到它带来的光明与希望,无需借助繁复的鳌山灯会(古代元宵节的一种庆祝活动)来营造节日气氛。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内心的宁静。
最后,“掠过秦淮歌舞地,衣香鬓影暗消魂”,描绘了月光下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著名河流,历史上以其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美丽的夜景而闻名。月光下的秦淮河,两岸灯火辉煌,游人如织,衣香鬓影间透露出一种迷离而浪漫的气息,让人心醉神迷。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月之夜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生活情趣的感悟,充满了诗意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