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柴桥老尼歌

肩舆偶憩柴桥旁,茅庵老尼面槁黄。

头垂齿豁手摇杖,延客举止殊安详。

问渠合是良家子,塞默久之纷涕泗。

君不尼询尼不言,知君欲识沧桑事。

尼生神宗最末年,阿舅总戎威北边。

夫婿翩翩美冠玉,雄才逸藻挥云烟。

犹记于归百两时,烛花溢路照旌旗。

甲第连衢田越境,家僮三百供指颐。

尔时邑号繁华窟,桥下千艘联万筏。

翠幰金鞍涨昼尘,娇丝脆竹嘈宵月。

一朝旬始莽纵横,治世王与紫薇星。

衔枚夜半登陴再,火光烛天血刃腥。

吁嗟乎狂贼凶残越千古,君若闻之泪如雨。

老瘠鲜烹解甲羹,小儿脔贮登鞍脯。

可怜尼臂断霜锋,匍匐深藏白骨丛。

偶然不死彼苍酷,家破夫亡一梦中。

迄今八十人谁识,寒无结鹑饥无食。

菀枯不敢忆从前,卅年老泪对君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马潜的《罗山柴桥老尼歌》描绘了一位在战乱中幸存的老尼姑的故事。诗的开头通过肩舆、柴桥和茅庵的环境,刻画出老尼姑的朴素生活。她的外貌“面槁黄”、“头垂齿豁”,但接待客人时却“举止殊安详”,显示出内心的平静和坚韧。

老尼姑的经历颇为坎坷,她曾有过显赫的家庭背景,丈夫才华出众,婚嫁时场面盛大。然而,战乱突至,昔日繁华一夕之间化为乌有,她的家族遭受了极大的打击,自己也经历了断臂逃生的惨剧。诗中通过“狂贼凶残越千古”表达了对那段残酷历史的感慨。

老尼姑如今八十多岁,生活艰辛,无人识其往昔荣华,只能在寒风中忍饥挨饿。她对过去的记忆深藏心底,不愿提及,只有那三十年的老泪,诉说着她的沧桑经历。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老尼姑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深深向往。

收录诗词(6)

马潜(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塔山

夙闻塔山胜,筇枝拄朝暾。

陟巘四五重,一径万绿繁。

曲涧清可鉴,琮琤鸣云根。

阳坡敞古寺,传有唐梅存。

寺北恣幽讨,风磴藤萝扪。

两石相倚薄,中虚成一门。

小憩群鼓勇,复讶怪石蹲。

偃盖二丈余,独不藉坤元。

下劣通人行,颓势尤惊魂。

斑驳呈众色,片片云霞痕。

拾级体欲疲,两亭倏高骞。

晴岚生杖底,近峰皆儿孙。

荆豫及吴山,黛色如缭垣。

义水带其趾,点缀桑麻村。

应接无暇日,徙倚澹忘言。

所见过所闻,烂漫倾芳樽。

形式: 古风

送愚山先生秉宪江右

画船铙吹起蒹葭,奉使真同八月槎。

云树匡庐千笏拥,烟波彭蠡一帆斜。

似闻傲吏仍丹笔,应有门生隔绛纱。

懒慢故人骊唱后,秋风秋雨小山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野望

极目苍茫里,商飙动地哀。

断云低野树,落日照荒台。

远渚沙鸥宿,长天塞雁来。

干戈知未息,回首独徘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宿晋陵驿

迢递关河此旧游,布帆仍向夕阳收。

干条碧柳临官路,几点青山出郡楼。

风引玉箫牵客梦,月移银汉照孤舟。

停桡莫话当年事,自愧浮名逐水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