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十咏(其四)虎丘山

昔见虎耽耽,今为佛子岩。

云寒不出寺,剑静未离潭。

幽步萝垂径,高禅雪闭庵。

吴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从前我见过凶猛的老虎,如今这里变成了佛子岩。
云雾寒冷,不离开寺庙,宝剑静默,未离开深潭。
在幽深的小径上,藤萝低垂,高高的禅房被雪封锁。
繁华的吴都曾有十万户人家,烟火缭绕,一直延伸到西南方向。

注释

昔:从前。
见:看见。
虎耽耽:形容老虎凶猛的样子。
佛子岩:指佛教修行者居住的地方。
云寒:云雾寒冷。
不出寺:不离开寺庙。
剑静:宝剑静止。
未离潭:未离开潭水。
幽步:幽静的步伐。
萝垂径:藤萝覆盖的小径。
高禅:高处的禅房。
雪闭庵:被雪封闭的庵堂。
吴都:古代中国吴郡的都城,这里指代苏州。
十万户:形容人口众多。
烟瓦:炊烟和屋瓦。
亘西南:横跨西南方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苏州十咏》系列中的第四首,描绘了虎丘山的风貌。诗人以昔时猛虎的形象与今日的佛子岩相对照,展现出历史变迁和佛教文化的融入。"云寒不出寺"暗示了山中寺庙的清幽宁静,"剑静未离潭"则寓言了虎丘的历史沉淀,如剑一般深藏不露。"幽步萝垂径,高禅雪闭庵"描绘了山间小径藤萝低垂,禅院被积雪封闭的寂静景象。最后两句"吴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则从近处的虎丘山扩展到远处的苏州城,繁华与静谧形成对比,展现了苏州城的宏大与山景的秀美。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画面感,体现了范仲淹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315)

范仲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 字:希文
  • 生卒年:989-1052年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同年朱兵部王宾客交赠之什

鹤禁兰宫达了身,高居南阙重为邻。

西园冠盖时时会,北海樽罍日日亲。

共弃荣华抛世态,同归清静复天真。

一如刘白东都下,更得裴公作主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依韵和孙之翰对雪

江干往往腊不雪,今喜纷纷才孟冬。

乃知王泽寖及远,益明天意先在农。

有年预可慰四海,大瑞且当闻九重。

况此湖山满清思,与君交唱若为慵。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见寄

穰下故都今善藩,沃衍千里多丰年。

孙公顷以清净化,我来代之惭二天。

人物高传卧龙里,神仙近接弄珠川。

汉光旧烈山河在,徘徊吊古良依然。

二十八将固不朽,风云一代皆忠贤。

我亦明时得君者,出处十载功不前。

尚得州麾养衰疾,优游岂减居林泉。

因逢故人作宴喜,琴樽风月夕不眠。

之翰诗来若金石,重于我辈何其偏。

相其直道了无悔,宁争蠖屈与鹏骞。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

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

今秋与冬数月旱,二麦无望愁编氓。

龙遁云藏不肯起,荒祠巫鼓徒轰轰。

昨宵天意骤回复,繁阴一布飘寒英。

裁成片片尽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

散乱狂飞若倚势,徘徊缓舞如含情。

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

天上风流忽尔在,人间险阻无不平。

因松偶作琴瑟调,过竹徐闻环佩声。

江天鸣雁畏相失,龙庭奔马豪如惊。

丞相沙堤初踏练,将军紫髯浑缀璎。

岩前饥杀啸风虎,海上冻死吞舟鲸。

我有高楼擘云上,双瞳一开千里明。

群阎逐去疫疠远,长逵压下尘埃清。

当知有年可坐致,东皋父老休营营。

因招大使赏天瑞,醉把羲黄向上评。

穷通得丧了无事,庄老器宇何难并。

君起作歌我作和,天地和气须充盈。

当年此乐不可得,与雪对舞摅平生。

共君学取雪好处,平施万物如权衡。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