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岑安卿的《洞山十咏(其二)蛙石》,通过对蛙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和对历史人物的寓言式解读。"子阳千载魂,化石疑未死",开篇以子阳(可能指的是战国时的越国大夫文种)的典故,暗示蛙石仿佛承载着他的千年英魂,虽化为石头却似乎仍有生命力。"胀腹犹彭亨,屹此自尊鬼",形象地刻画了蛙石饱满的形态,仿佛在自得其乐地屹立,犹如鬼神般威严。
"怒气足倡勇,能为越王起",进一步赋予蛙石以勇气和力量,仿佛它能激发人的斗志,唤起越王勾践复仇的决心。然而,"坎井乐苟安,焉知东海水"又揭示出一种讽刺,蛙石虽然看似强大,却如同井底之蛙,满足于眼前的安宁,不知外面世界的广阔无垠,尤其是大海的深邃与壮阔。
整首诗通过蛙石这一物象,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壮志豪情的呼唤,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